灵素之问 | 手少阴脉独无腧到有腧(下)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26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问曰:《九卷》心有二经:谓手少阴,心主。手少阴经不得有输。手少阴外经受病,亦有疗处。其内心藏不得受邪,受邪即死。又《九卷·本输》之中,手少阴经及输并皆不言。今此《十二经脉》及《明堂流注》少阴经脉及输皆有,若为通精?

答曰:经言: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舍,其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即死。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心主脉也,故有脉不得有输也。手少阴外经有病者,可疗之于手掌兑骨之端。又恐经脉受邪伤藏,故《本输》之中,输并手少阴经亦复去之。今此十二经脉手少阴经是动所生皆有诸病,俱言盛衰并行补泻及《明堂流注》具有五输者,以其心藏不得多受外邪,其于饮食汤药,内资心藏,有损有益,不可无也。故好食好药资心,心即调适;若恶食恶药资心,心即为病。是以心不受邪者,不可受邪也。言少阴是动所生致病及《明堂》有五输疗者,据受内资受外邪也。言手少阴是受邪,故有病也。”  

——《太素》卷八经脉连环

“九卷”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唐代杨上善时期是没有的,更不可能是杨上善需要论及的。从“心独无输”再到“少阴经脉及输皆有”,并不是“《本输》之中,输并手少阴经亦复去之”,为了十一经脉,竟然故意删掉一经及其腧穴?这属于无依据的臆测。《本输》中本来就有“少阴输穴”。这一段几乎等同于强词夺理,云“手少阴经及输并皆不言”或者“去之”,显然又是冒充杨上善。对比《太素》卷十本输可知。

《太素》卷十 本输:心出中冲,中冲者,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溜于劳宫,劳宫者,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明堂》一名五星也,掌中动脉也。

平按:“心”《甲乙》作“心主”。《灵枢》“井”下有“木”字。

注于大陵,大陵者,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

平按:“为输”下,《千金》有“过于内关为源”六字。“两骨之间方下者也”《甲乙》作“两筋间陷者中”。

行于间使,间使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方下,陷中也。三寸之中者,三寸之际也。有虚实之过,则气使至此;无过不至,故止也。《明堂》此手心主经下,有手少阴五输,此经所说心不受邪,故手少阴无输也。

平按:“道”上,《灵枢》有“之”字。

入于曲泽,曲泽者,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心主经也。

平按:“屈而得之”《甲乙》作“屈肘得之”。“手心主”《灵枢》作“手少阴”。“井”下,《灵枢》有“木”字。

……

是谓五藏六府之输,五五二十五输,六六三十六输。

心不受邪,手少阴无输,故五藏各输有二十五输。依《明堂》手少阴有五输,总有三十输。六府有原输,故有三十六输。皆是藏府之气,送致聚于此穴,故名为输也。

三焦,中渎之府也,水道出,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杨注:中,谓藏府中也。下焦如渎,从上焦下气,津液入于下焦,下焦津液流入膀胱之中,无藏为合,故曰孤府也。

《本输》篇先论五脏,按照肺、心、肝、脾、肾、膀胱……完成十一脏腑经脉论述。并且杨注中明确的知道三焦孤府无合,“无脏为合”没有表里关系,并不是《难经》二十五难讲的“心主与三焦为表里”,否则,“心出中冲”与三焦为表里的话,小肠经的表里关系在《本输》有“心合小肠”,合到哪里去了,合了也白合?

前文杨注“故知心者亦受邪也”此处又“心不受邪,手少阴无输,故五藏各输有二十五输。”又显得杨上善大人,真是善变。某些人连“三焦孤府”“无脏与合”同时又有“心合小肠”意味着什么都不知,就敢于胡说八道,冒充杨上善。

“心出中冲”,《灵枢》多“于”字,且末尾云“手少阴也”,《太素》此处作“手心主经也”,其实即唐代前后的手心主即手少阴,杨上善不知道此事,是不可能的。何况“心出中冲”,“心之原出大陵”,两处的“心”并不是“心包”或“心包络”,宋以前,至少唐代这是不能随便的,宋以后就不严格了。

训诂的严肃性,宋代是分野,宋以前还是比较好一点。唐以前有各种注疏,正义,还是很讲究的。宋的典型特征,是不分经论,“经言”可以改成“阴阳大论云”。《内经》各篇竟然全都是“论”“大论”。这是降格,造成“经”并不比“论”高级的事实,经论平等,没有特殊地位,“经”也就彻底变成“典籍”书籍的意义。

但是当下却又是极端相反的态度,把“经”当作无与伦比。在唐代以前,“经言”和“论云”是绝对有区别的,比如《小品》,再如《千金》中的经言与论云。林亿、孙奇等把伤寒概念限制为狭义,完全无视南北朝到隋唐“伤寒”概念大量的泛指和冠名,代表是“热病皆伤寒之类”。宋代对“伤寒”概念的误判,致使对《伤寒论》研究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没有消除。

千年来中医界没有勇气正视此事,一直自我安慰,拼了都要掩盖十一脉才是唐宋标榜“黄帝正经”之前的史实。《难经》二十七难云“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经脉理论本为“图设”的人为规定,而非纯粹的客观发现,因此又有了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补充,却被一直当做神仙发现,把定义和人为划分的规定,歪曲为“客观发现”,甚至吹嘘成“内证”“内观”,以神其事,一面吹嘘古代神仙,一面搞得自己比古代神仙还厉害,“内证了十二经脉”,古代神仙其实没现代“神仙”厉害倒是真的,在于既不读书又敢吹。

古代解剖学进步没有任何一次是神仙的发现。宋代以后倒果为因,用十二经脉理论的概念去解释唐以前的医经,包括新校正在内,都闹了笑话。

十二经脉这类比《伤寒论》稍微简单一点的演化,涉及多个概念,这些分不清“心”与“心主”“心包”“孤府”概念的学者,看不到文献中“手少阴”明文就是“手少阴心主”,就敢于冒充改书,附会强解,真是大无畏。“刺手心主治阴”与“刺手太阳治阳”的对举,为啥不是心主与“刺手少阳治阳”对举?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注意这个问题,这里面难道有着“中医思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