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先进篇(二十)
01
原 文
先进第十一
11.20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02
释 解
老师说:“要能够准确把握善人之道,首先需要辨析清楚为学者的笃实勤奋和为道者的笃实厚道。为学者的笃实勤奋,如果没有经过后一阶段的'从先进’的修行超越,没有经过后续的'尊德性’的化德成仁而使心性澄明光大,是不能通达礼义之本质的。因而他们常常会将心驻于礼仪教条之中,常常会在容貌的庄重和神情的严肃上下功夫。因此,辨明笃诚者的为学和为道的不同面向之后,才能清楚修行者是君子'尊德性’的随性自在而笃诚庄重呢?还是尚未把握礼义实质的为学者,依顺礼仪教条的专注而徒有外表容貌庄重呢?”
03
释 字
笃
《说文》:笃:马行顿迟。从马竹声。冬毒切。段注:顿,如顿首以头触地也,马行箸实而迟缓也。古假借笃为竺字,以皆竹声也。二部曰:“竺,厚也。”笃行而竺废矣。《释诂》曰:“笃,固也。”又曰:“笃、厚也。”《毛诗·椒聊》、《大明》、《公刘》传皆曰:“笃、厚也。”凡经传笃字,“固”、“厚”二训足包之。《释诂》笃、竺并列。皆训厚。《释名》曰:“笃,筑也。筑,坚实称也。厚,后也,有终后也。”盖笃字之代竺久矣。
《释名》:笃:筑也,坚实称也。
汉字“笃”从马竹声,《说文》:“笃:马行顿迟”,马驭着沉重稳健,马蹄发出“笃笃”之声。本义指行走沉稳缓慢,引申为深厚,厚重。由厚重引申为加厚。一说“笃”是给马装上竹制嚼子,马的行为受到拘束,不受外面的诱惑干扰,从而专注行进。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子张之问,再次教导达成“道问学”格物穷理目标的弟子能迅速从“学成君子”的教条规范的束缚中走出来,主动自觉地从“尊德性”存心养性开始,实现礼乐精神转向成仁于善的超越。“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是从礼乐的源头的“从先进”处触摸礼乐之本质,达成礼乐精神“化仁”为善的境界,从而实现与时谐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至善的完满。本章通过“笃诚”的不同面向的辨析,期望弟子能够把握“格物穷理”的“道问学”所呈现的“色庄”之“笃诚”,把握“存心养性”的“尊德性”所呈现的“君子”之“笃诚”,并能辨明区别其面向及修行所能达成的成果和境界的不同。
老师说:“要能够准确把握善人之道,首先需要辨析清楚为学者的笃实勤奋和为道者的笃实厚道。为学者的笃实勤奋,如果没有经过后一阶段的'从先进’的修行超越,没有经过后续的'尊德性’的化德成仁而使心性澄明光大,是不能通达礼义之本质的。因而他们常常会将心驻于礼仪教条之中,常常会在容貌的庄重和神情的严肃上下功夫。因此,辨明笃诚者的为学和为道的不同面向之后,才能清楚修行者是君子'尊德性’的随性自在而笃诚庄重呢?还是尚未把握礼义实质的为学者,依顺礼仪教条的专注而徒有外表容貌庄重呢?”
本章需要注意“论笃是与”之“论”。“论”的本义是指言辞的伦理、条理,引申有辨识、辨别之意,因而“论笃”是将“笃”的内涵辨析清楚明白。这里的“与”,不是赞许、认同之意,而是通“欤”,助词。因此“论笃是与”是“辨识清楚笃实是什么”。本章是承前章的子张之问,孔子通过“笃”背后的不同面向,告诫子张和弟子“善人之道”是君子“尊德性”的随性顺道,显现的是从容自在不逾矩的笃诚庄重。注意善人和君子不是同一评价标准的结果,因此不可以认为善人在君子之上或者君子之下。善人是指其行事处世原则的顺道守义而能与时和谐,突出的是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相生相长而不相伤。本章君子和色庄者并列,故君子是指其修行所达成的境界,突出的是其随性自在的笃诚庄重,而色庄者是指尚未把握礼义实质的为学者,他们行事处世只能专注于礼仪的教条规范,因而缺少随性自在的端庄,是为学者重视学,特有的“令色”所呈现的外表容貌庄重。注意本章孔子并没有批评和否定“色庄者”之意,只是让人们辨明分清为学者的笃实勤奋和为道者的笃实厚道的不同之“笃”。“色庄者”并没有“巧言令色”,伪装出庄严的装腔作势的含义。另,黄怀信在《论语新校释》中,根据定州简把“色庄”校为“亡状”。并释“亡状者:品行恶劣之人”。不妥。其实定州简本“亡状”之“亡”字是从“人”的□(左亻右亡)。《说文》:“色,颜气也,从人从卪。”则□(左亻右亡)应是“色”之变体。而“状”字应是“庄”字同音通假。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