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之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胆附于肝。《灵枢·本脏》说:“肝合胆。”两者有经络相属连,《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小叶间。”胆为六府之一,但因其贮存胆汁而溶化水谷,故又把它列入“奇恒之府”。
贮藏与排泄胆汁 《灵枢·本输》篇:“胆者,中精之府。”张景岳说:“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所谓“清净之液”即是胆汁。贮藏于胆府之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所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出现右肋下痛,口苦,呕吐苦水、厌油及胆汗外溢的一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主决断 《素问·灵枢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含有准确的意思,“决断”即决定判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方面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能力。

临床上有些情志所伤精神疾病,常用温胆汤、导痰汤等治疗,即是胆与精神情志活动相关理论的体现。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它的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
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灵枢·玉版》篇:“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李念莪说:“胃司受纳。”所谓“受纳”“水谷之海”,即指胃是接受容纳饮食的器官。《难经·三十二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指出水谷入胃,经其腐熟消磨,由脾运化全身。
临床上用保和丸等“消食和胃”,就是对这一理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降浊 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通过胃气的通降作用,使之向下传送到小肠,再经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变为大便泄出体外。所以胃气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若“胃失和降”则呃逆、呕吐诸症斯作。
灌溉五脏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必赖胃气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同时由于营气出于中焦,中焦亦并于胃中,因此胃也参与化生血液、输送精微而灌溉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临床上无论何脏有病,特别是慢性病,首先看胃气之有无,“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常用先调脾胃,后治本病的方法即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胃络通心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心,脉宗气也。”指出胃与心脉相连,因此心气虚衰及某些神志病变与胃有关。

邪热亢盛,胃火燔灼,出现恶心欲呕,腹胀,大便干结,烦躁,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踰垣上屋,发狂等证,常用通降胃火法。温热病的神昏谵语亦常用通下阳明法得便通神清,这些均为胃络通心的临床运用。近来运用“和胃通络”之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即是“胃络通心”理论的新尝试。

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灵枢·本脏》篇:“心合小肠”。小肠与心,通过经脉互相络属。
受盛化物,分泌清浊 小肠接受经过胃腐熟后的饮食水谷,进一步加以消化,把其中清的部分即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通过脾运转到全身各部,同时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后浊的部分即糟粕中的水汇归于膀胱,滓秽归于大肠而排出体外,以完成其化物的使命。若小肠的这一功能失常,一则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而使全身的气血化源不足,可见贫血、消瘦等;二则清浊不分,可致大肠的功能失常而见泄泻等及小便的异常。
临床上“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等法同时也是对小肠功能的调治。
主水道 小肠与水道通调也有关系。《灵枢·经水》篇说:“手太阳外合于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说明小肠也参与水液的代谢。对于小便的由来,《诸病源候论》指出:“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也”。若小肠这一功能失常,则可见小便短赤,大便水泻等。

临床上用导赤散“清热通淋”,六一散“清热利尿”等,都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大肠
大肠与肺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若肺气充足,宣降正常,则大肠传导排泄功能正常,若肺气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则可出现便秘、便闭等;反之,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往往影响肺气的清肃下降,出现咳喘、气促,甚则呼吸困难等症。

临床上用“清热利湿”“固肠止泻”等法治疗泻、痢;“攻下燥结”法治疗大肠燥结不通,以及“通腑降气”法治疗肺气不利。“宣肺降气”法治疗便闭等,皆是此理论的具体应用。

膀胱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此“气化”,不但指膀胱自体的启闭活动,主要是指肾气对膀胱的制约作用。肾气有助膀胱气化津液,司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存储排泻的作用。肾气充足,固摄有度,膀胱开阖适当,则水液的排泄正常。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临床上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六一散“清热利水”;金匮肾气丸、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小便失禁;猪苓汤“滋阴利水”等,均是从膀胱的生理病理及肾与膀胱的关系等,制定的不同治法及方药。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觉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三焦的功能主要有三:一为转化津液而疏通水道;二为运化水谷精微;三为调整全身之气化。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是形容上焦升化蒸腾水谷精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如沤。”“沤”是长久浸渍的意思。中焦所以如“沤”,也正是变化,蒸、泌这些生理活动的结果。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下焦如渎。”“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指下焦的作用,决渎疏通,犹如沟道使水浊不断下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具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由于三焦的概念不一,其生理病理所覆盖甚广,所以其临床意义也十分广泛,除温病分治三焦不同病症应用外,临床多根据三焦气化的理论,用于水液输布不利,分别清浊,疏通二便等方面。(朱文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