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水游传》中农民起义队伍受“招安’的结局?
文/肖旭
可从以下的方面认识体会这一问题。
一、从作者来说,“招安”结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希望封建统治者能面对现实接受经验教训。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招安”,都是双方势力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不能够消灭对方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然而《水浒传》里所写的“招安”,是在起义军力量强大之时,起义军自愿的,这也就更多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对“招安’结局的处理,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刻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对宋江形象的塑造的态度上。宋江是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形象。《水浒传》结合宋江的出身、经历,成功地刻画了他的双重性格。这个封建官府的小吏,接受了封建正统教育,他有浓厚忠孝观念;但他也不满现实,同情人民的疾苦,憎恨贪官污吏,他“仗义疏财”,在江湖上很有名望。宋江杀了阎婆惜,被流放江州,成为囚犯,功名无望,走投无路,才上了梁山。他上了梁山之后,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心想招安,专心图报国。他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和组织才能,对起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封建的忠孝观念始终主宰着他的行动,终于公开宣布投降主义,不顾李逵等人的反对而接受了招安。起义军投降后,又去征讨方腊,直到他领了御赐毒酒,还要表白自己死而无怨,并在死前毒死李逵,以防李逵再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宋江一步一步走上悲剧道路,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农民起义也因之被葬送了。我们说古代的农民起义,由于时代的局限,总是要失败的,但失败不是投降。梁山农民起义军走上投降、接受招安的道路,宋江是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他推行的投降路线是梁山起义军失败的直接原因。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民的反抗和这种反抗最终归于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的复杂性是紧密相结合的,作者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表现在对宋江的态度和对招安结局的描写上。对宋江,作者既正面表彰他的反抗性又充分肯定了他的妥协性;对招安,作者既把它作为起义军唯一的正当归宿,又写出了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并且写出了招安结局的凄惨,这在客观上说明了招安的道路是不通的。
总之,作者的思想上充满了矛盾,他同情支持农民起义又赞扬提倡效忠朝廷;他肯定宋江的反抗性,也肯定其妥协性;既把招安作为正当的归宿,却又写出招安结局的悲惨,表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清醒认识。
三、“招安”结局表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认识上的局限性。农民由于小私有者和小生产者经济地位的限制,不可能提出超越皇权的政治纲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水浒传》描写出了这种局限,并也描写出梁山起义招安形式归于失败,这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四、“招安”的描写和宋元民族矛盾的背景有关。《水浒传》成书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农民起义军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外族入侵者,服从封建王朝的指挥。 《水浒传》写了梁山起义军接受了招安后去征辽,正反映了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