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管理者,都在帮员工成长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 dushekeji),作者沈东军,编辑索菲亚,责编智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1.企业缺乏的是人才,不是客户
在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客户很难找,生意很难做。但是我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发现:其实客户很多,只是我们往往抓不住。
同样一个市场,如果有一位优秀的区域经理、店经理,就能把它做起来,否则市场就做不好。
归根到底,企业里面缺乏的是人才,而不是客户。
2.自私的基因推动人的意志发展
世界上的好企业都会遵循一种理念:敬天爱人,合乎道理即为“敬天”,“爱人”则是指爱护自己的客户和员工。
四十多年前,英国的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书《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主要是写人类进化、生物进化的过程。书中提出了一个“自私的基因”理论,简单来说,人是基因的主体,人的所有行为是由基因推动主体做出的。
那么,谁是自私的?人身体里的基因是自私的。基因的唯一目的是不断传宗接代。所以我们会对异性感兴趣,会产生爱情。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事情看似是我们的文化在起作用,实际上是最底层的基因推动着人的意志向前发展。
3.汽车的行驶方向是由乘客决定的
假如我们把人比喻成一辆汽车,大脑就是我们的驾驶员,乘客坐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那就相当于乘客推动着汽车前行。
有些老板认为员工是企业的挣钱机器。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实际上企业是员工挣钱的机器。员工只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才会帮助企业发展起来。
如果我们不按照员工的想法推动,员工就会离职。这其实就像一辆公交车,如果它不是开到乘客要去的地方,车上的乘客就会跳下车。
现在很多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乘客,乘客不愿意上来。
如果企业真正把员工放在第一位,能给员工带来价值,自然就能实现客户想要的价值,企业自然会运转良好。这时,就会有更多的客户、优秀员工想跳上你的车,这辆车就会迅速往前开。
二、通过哲学理念,帮助企业成长
1.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古希腊哲学背后的核心思想是:那些我们能用感官感受到的物质,它们背后都有形而上学的理论存在,而这个存在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存在是不存在”。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三角形的形态可能发生变化,但三角形背后的理念是稳定,永远不会发生变化。希腊哲学家称之为“形而上学”,柏拉图称之为“理念”,它是一种存在。
我们每一个员工的特点、专长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背后的人性是一样的。人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存在,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千变万化的。“人”会一直变化(诞生或死亡),但人性永远不会变化。
所以我们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探寻事物背后的理念,遵循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
2.演绎法&归纳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有两种决策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是指:如果我们提出大前提、小前提,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大前提是对的,小前提是符合大前提的,我们的结论就一定是对的。
如果我们在做重要决策时从演绎法开始,我们做出来的决策往往就会是正确的,也会符合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采用的归纳法,就是学习、模仿别人。比如,你用过去微博的玩法来做抖音,做视频直播,大概率是不能成功的。因为市场在发生变化,科技也在发生变化。
3.机械论&进化论
牛顿的机械论又叫还原论,它的核心概念是部分之和构成一个总体。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钟表,当我们给它上发条时,他就会顺着齿轮的逻辑一圈圈转下去。
牛顿力学不仅可以运用在物理学上,还可以应用在管理学、经济学。比如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科层制,它们都是在按照牛顿机械论的方法运行。
我们假想一个企业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领导在最上层,当领导有一个设想,整个组织就按照计划执行推动。
这样的方式对处在工业化社会的企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因为当时的市场变化不大,客户需求也不多,整个社会的竞争也不像今天这么激烈。
机械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整个外部环境是连续性的。但是今天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哪怕是机械手表,用过几天后也需要重新矫正。
进化论的主旨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要将机械论和进化论交织在一起使用。一方面通过机械论方法,把工作模型固定好;另一方面,在固定的同时,要小步迭代,不断反求诸己、复盘、纠偏。
比如微博、滴滴、微信等软件,它们最开始都比较粗糙,只有基础的功能结构,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需要更新迭代以满足最新的市场需求。
三、成就员工,就是陪员工成长
很多人觉得“成就员工”可能就是多给员工发钱、晋升或者多些精神奖励。但实际上,成就员工包含多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帮助员工成长。
1.企业要帮助员工成长
企业领导者要思考清楚,我们是把员工当作一个机器还是一个人?
员工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员工是可以成长的,他来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普通员工,但是经过企业或者领导培养后,他离开时可能已经成长为一个高级员工甚至是管理者。
作为领导者,我们要把员工视为可成长的人,我们真心在帮助他成长,就是在成就员工。
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对企业更了解,对领导更有情感,对企业的流程也会更清晰。通过这个过程,员工就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也更愿意加入到团队中来。
2.员工培训低效的本质原因
很多企业的培训只停留在工作层面,员工会觉得他还是在工作。但如果培训是在提升他的认知,甚至提升他的生活质量,他就会知道所学的东西是有用的。
他们就会从“你要他学”变成“自己要学”。
3.企业家在学习上要反求诸己
首先,企业家自己要成为一个学习者,带头学习。
其次,在公司内部形成学习氛围,让员工意识到他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成长,意识到不学习会吃亏。
当这样的逻辑建立起来后,学习就会变成一件自主的事情。
4.成就员工的好处
① 人才在内部裂变
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对管理人员进行“人才裂变力”的考核。管理人员必须要培养出人才,想要培养人才,就要帮助员工成长。
② 优秀员工的离职率低
2020年,我们优秀员工的离职率是2%。
③ 管理人员工作状态好
我不能保证全部人都是在开心工作,但是企业内部“我要做”和“我要学”已经是普遍状态。
四、要让员工拥抱学习,快乐工作
1.“成就员工”要落到实处
成就员工在企业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作秀,更不是一个权宜之计。它必须要是企业家发自内心的想法。
企业家要真正想明白:有的员工是为了梦想来到这个公司,但大部分人就是为了赚钱。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反过来帮助员工成长,企业反而会得到意外的红利。员工可能不聪明,但他们一点都不傻。
莱绅通灵在落实“成就员工”时,会在每个月对每一级管理人员进行五力评估,通过评估引导管理人员把“成就员工”从意识转变为行为。
这个过程,要求企业有一定的模型、流程基础。流程固定好之后,根据流程做相应的事情,慢慢地把“成就员工”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数字化管理。
2.如何让员工快乐工作?
在莱绅通灵,我们的组织健康度是根据员工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快乐做”从低到高排序的。
传统意义上来说,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员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然后享受生活。但反过来想,我们可以让员工把工作本身变成一种快乐。
其实,要让员工快乐工作,企业只需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让员工的工作有意义感;
第二,及时反馈,给员工成就感;
第三,让员工有成长感;
第四,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归属感。
当我们把快乐工作变成企业的指标,变成对每个部门的考核后,让员工工作有意义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给员工足够的自主权,让他参与到不同会议中,让他能够完整的做一些事情,甚至轮岗。
每一项工作完成后,及时给予反馈,做好的激励,做的不好的辅导,下一次确保能够做好,就能够让员工获得成就感。
当员工在一个企业不断地学到各种知识,他就会有成长感。当他有困难,整个组织都在帮助他的时候,他就有归属感。
3.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可程度,决定培训效果
有的员工了解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后,就会表现出懈怠。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员工对目标不认可。如果员工不认可企业的目标,甚至不相信这个目标能实现,他就不愿意为这个目标做贡献。
第二,员工认可目标,但不清楚自己应该提升什么能力。这种员工其实是想为目标做贡献的,但是他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就慢慢泄气了。这时,企业要发现他到底是哪些能力不足,帮他补足缺失的能力。
同时,企业要明确对待员工的初心。如果企业的初心是真正帮助员工成长,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背后的助力与支持。
如果企业的培训是在帮助员工成长,帮助他提升职场竞争力,帮助他达成绩效,他自然会拥抱这种学习。
五、成就员工的底层逻辑,
是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真正“成就员工”的企业,最开始没有“成就员工”的口号,而是先成就一部分员工。
通过《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我在自然科学里面找到它的底层逻辑,基因在操纵着人。
过去,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胆,担心老员工、优秀员工被挖走、招不到好员工。
但是当我们彻底的把思维转变过来,变成“员工想要多少钱,我帮你挣到多少钱;员工想要得到什么,我帮你去努力得到”,我们和员工最基本的关系就发生了转变。
当这种变化确立后,员工就能感受到在企业里认真工作带来的成长感、成就感、归属感和意义感,如此一来,多巴胺和内啡肽自然分泌,快乐的感觉应运而生。这样的话,别人是挖不走他的,因为我们给了员工更多的附加值。
只有成就员工,企业的事业才能上升,你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和谐。
六、最后的话
作为企业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要敢于打破常规,甚至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觉悟。
我们只有成就他人,才可能成就自己。
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别人身上获取东西,此时我们先做一个转向者,做一个“下地狱者”,先去帮别人成功。
当我们迈出这一步时,我们的企业才可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