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中的精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歌中所唱的内容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熟记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还有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问题,这里一一为您解答。
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和测日影的方法来记录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确定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掌握时间运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我国古人又结合不同时间段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既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和影响源远流长,千古不竭,至今百姓日用,妇孺日念。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源起于我国古老的夏历。夏历以干支纪时,把一年四季分为十二个月,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并以寅、卯、辰为春天,其中寅为孟春之月,卯为仲春之月,辰为季春之月。以巳、午、未为夏天,其中巳为孟夏之月,午为仲夏之月,未为季夏之月。以申、酉、戌为秋天,其中申为孟秋之月,酉为仲秋之月,戌为季秋之月。以亥、子、丑为冬天,其中亥为孟冬之月,子为仲冬之月,丑为季冬之月。
夏历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一周作为一年,以斗柄所指方位来确定月份,并以斗柄指向东北方位所谓的“建寅”之处为岁首。《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斗柄就像是现代时钟上的时针一样,时针每旋转30°为一个小时,而斗柄每旋转30°为一个月。“建寅”之处为斗柄指向东北方向,就像时针指向7点半处。这样,寅月就像是时钟上7点半到8点半的区域,角度正好旋转了30°,而整8点处就是中间位置,称为“寅正”之处。寅月就是寅正前后各约15天的时间。相较于寅月有“建寅”和“寅正”的分别,其它月也以此类推,引入这种称谓。夏历以干支纪时,十二地支,每支又分初和正,或曰建和中,遂有二十四时,这样,就有了建寅、寅正、建卯、卯正、建辰、辰正、建巳、巳正、建午、午正、建未、未正、建申、申正、建酉、酉正、建戌、戌正、建亥、亥正、建子、子正、建丑、丑正等24个称谓,这正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形成后,聪明智慧的古人一定会依据这24个时间段的天象、天气、气候、物候等特点而赋予其专用名称。《易经·复卦》象辞曰:“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里的“至日”特指冬至日。可见,在《易经》中,已有了冬至日、夏至日的称谓。《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这里的“徂暑”就是小暑、大暑之名的雏由。徂者,趑趄不前,去之不速也,今所谓“暑相连”而秋后暑不去也。《尚书尧典》中已经提及测定“日中 、日永 、宵中 、日短 ”的办法,其中“日中、宵中”就是指昼夜均等的春分和秋分,而“日永、日短”就是指昼极长的夏至和昼极短的冬至。
可见先秦之时,二十四节气虽未正式确名,但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称谓并不断演化。据说,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名的节气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所谓“二分二至”。春分对应卯正,夏至对应午正,秋分对应酉正,冬至对应子正,又这四个节气各自在四季之正中处,故又叫“四正”节气名。接着又出现了“四立”节气名,代表四季的初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后来,其它节气也都逐渐有了专名,比如“卯初”称名为“启蛰”,到汉景帝时,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遂把“启蛰”改为“惊蛰”,这说明“启蛰”之名,早在汉景帝之前就有了。
汉初沿袭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时颁布了《太初历》。《太初历》第一次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样,二十四节气得以官方的名义正式确名,颁行天下。古代有“天改命则帝改历”的讲究和传统,天改命就是指江山易姓,天下换主。天改命后,新帝则要改岁首,换正朔。《太初历》把以“建亥”之月为岁首的秦历恢复到夏历时的状态,乃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样,立春就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这也就符合了《周易》的精神实质。《周易》以后天八卦为时间推演,立春时斗指东北方位,对应后天八卦的艮位,故《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者,岁成而终则有始也。
二十四节气源起于夏历,根据夏历体系,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每季三个月,每个月两个节气。比如从立春开始,立春、雨水为孟春之月;惊蛰、春分为仲春之月;清明、谷雨为季春之月。以此类推。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反映月份之间的交节;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为“气”,也称“中气”,反映这个月的基本特征,某月就是这个月之“中气”前后各约15天的时间。节和气合称节气。比如卯月为仲春之月,卯初为惊蛰之节,卯正为春分之气,仲春之月就是春分前后各约15天的时间。春分前后正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之时,“卵”是指示字,卯间有虫为卵,卵中虫出则剩卯。春分前后蛰虫出,故仲春之月称为卯月。
二十四节气的测定方法在历史上并不相同。我国古代是用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节气的,而现代天文意义上的确定方法曾先后经历“平气法”和“定气法”两种。我国近代史上曾由西洋传教士制定了《时宪历》,在《时宪历》中,“节气”是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气法”,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之后至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称为“定气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传统农历,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按“定气法”确定的。定气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经上运行的度数是相同的,但时间长度却不同。有的节气为15天,有的节气为16天,还有的节气为14天。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椭圆有两个焦点,太阳就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就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在相同的时间内,地球在远日点扫过的角度就小于在近日点扫过的角度。这也就是说,假设地球和太阳的连线扫过相同的角度,那么地球在近日点所用的时间就比在远日点短。这就是不同节气的时间长短并不一样的根本原因。由于夏至在远日点,而冬至在近日点,所以16天的节气基本都在夏半年,而冬半年的节气大多为15天,还有一两个节气为14天。
我国目前使用的传统农历属阴阳合历的性质: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确定月份,这是阴历性质;而又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标志,反映时令、气候和物候,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是阳历性质。为了更精准、详细地反映气候、物候和时令,指导农业生产,古人又把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节气分为三候,基本上每5天为一候。具体如下: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雨水∶初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惊蛰∶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春分∶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子夏故坛 已关注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立夏:初候,蝼蛆鸣;二候,蚯蚓出;三 候,王瓜生。

小满: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 候,麦秋至。

芒种:初候,螳邮生;二候,鵬始鸣;三 候,反舌无声。

夏至:初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 候,半夏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宇;三候,鹰始鸷。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海暑;三候,大雨时行。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 候,寒蝉鸣。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白露: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 候,群鸟养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坏户;三候,水始涸。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垫虫咸俯。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 候,雉入大水为履。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大雪:初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冬至:初候,蚯蚓结;二候,虞角解;三 候,水泉动。

小寒: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 候,雉始嶋。

大寒:初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 候,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标本的,这一点必须明白。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可能反映所有地区的气候、物候等的情况。中原地区自古是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中心,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古代把争夺天下称为"逐鹿中原"。中原地区作为传统政治中心,历史上也多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故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就是为中原地区量身打造的,反映的就是中原地区的气候和物候。既然二十四节气是为中原地区量身定制的,那其它地区就肯定不太适合,尤其是江南地区差异更大。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而且已经深深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节日、民俗、许多诗词等文作品中都有节气的元素,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