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80期:知道了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突破“能知不能行”的陷阱,小训练成就大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80期#

我们九思书院的口号是:知行合一,继往开来,提升自己,成就人生。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讲,“知行合一”都特别重要。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言行特征就是“能知不能行”。比如说,知道控制情绪很重要,但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情绪;知道自我管理很重要,但是在关键时刻就是管不住自己;知道应该自律,应该坚持,应该扎扎实实把眼前事做好,但是这样的想法都无法变成行动,根本无法让自己的行动跟自己想法保持一致。

这种“能知不能行”的现象在很多人的身上都存在。比如说我就听到一个员工评论自己的部门领导,他是这样评论的:这个人讲的确实很好,但是他所说的内容大部分他自己都做不到。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所以“能知不能行,能说不能做”,在很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基本的思路就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扎扎实实去训练自己的小习惯。“知行合一”的突破口和秘诀就是训练一些基本习惯,这个叫做:小习惯、大素质;小训练、大成长。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不同领域的高手,他们都会有自己专门的一些小习惯,所有的职业专家,他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展现自己的职业习惯。比如说一个职业军人,他即使穿着便装,你也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军人,因为他的言行举止有一些小习惯;再比如说一个资深的老师,当你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讲几句话就会发现,他说话就像讲课,这个实际上都是语言表达的职业习惯。那么说到这儿呢,问题就来了:在职场上,日常的管理岗位,需要训练哪些基本的小习惯呢?

实际上是三个,第一个是前瞻性习惯。前瞻性对应的基本职业素质就是远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课堂上强调过,远见是一个管理者身上最重要的核心素质。通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自己进行前瞻性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就能够锻造远见素质。

那么什么是前瞻性的习惯呢?一句话,养成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做事情还是想事情,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做前瞻性的考虑,把时间线拉长一点,考虑半年以后怎么样,1年以后怎么样,3年5年以后怎么样。一个普通人应该有3年5年的前瞻性,一个带队伍的领导应该有10年以上的前瞻性才可以。

所以大家看到赤壁大战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在公元208年,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的时候,双方有一段对话,孔明先生给刘备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全局判断。诸葛亮的这篇咨询报告就是著名的文章《隆中对》,史书上又叫《草庐对》,这篇咨询报告里,孔明的核心观点就是三个:天下三分、两路北伐、孙刘联盟。

那么我们可以翻一翻史书,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58年,天下形势在半个世纪之内,就是按照诸葛亮的分析判断发展的。这个前瞻性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后人评价诸葛亮经常说到一句话,“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那么我们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训练自己的前瞻性呢?特别简单,就是练就一双未来的眼睛。凡事无论大小都要考虑一下“将来怎么样,将来什么情况,将来怎样应对,将来会有什么变化”。养成了这个小习惯以后,你的能力、素质、境界、眼光都会大幅度的提升。当然除了前瞻性习惯还不够,还有另外两个小习惯也非常重要,这个内容我们要留给明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