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终嘱托: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其实还有两句!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后三分天下,很多人都以为东吴一直是孙氏的根基,当时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说东吴已历三世,为援不可为敌矣。其实东吴并不是孙氏的根基,未三分天下前,江东为王朗等人的统治区,一直处于战火当中。

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坟在城东。孙坚出生在吴地,史料记载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十几岁时,就提刀斩杀强盗,很是英勇。中平元年,黄巾首领张角在魏郡起事,这次起义八州并发,来势迅猛,兵至洛阳,京城岌岌可危。当时孙坚带领一千余兵跟着朱儁讨伐起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坚一直是东征西战,军功赫赫,让很多人知道,最后被封乌程侯。

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争权同归于尽,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掌握朝中大权,在京城横行跋扈,杀戮不断。以袁绍为盟主,曹操、袁术、孙坚等各路势力,一起讨伐董卓。孙坚起兵不久,便做了两件大事,兵到荆州,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兵到南阳,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孙坚因此也实力大增,他和袁术关系不错,一起讨伐董卓,最后董卓兵败,吕布率部不敌孙坚,孙坚破城进入洛阳,偶得玉玺,但是信息很快传到袁术耳中。

袁术是一位自私自利的小人,胸无大志,只是运气好,和曹操大战,多次败退。袁术记恨孙坚得到玉玺没有上交,因为当时孙坚一直在袁术手下干事,袁术是他的顶头上司,一直控制着他,但是孙坚是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袁术用计,让刘表劫杀孙坚,孙坚因为一时疏忽,兵败被斩杀,一代大将就这样去世了,让人可惜。

孙坚至死都没有回到江东,当时他的儿子孙策,人称小霸王,有勇有谋,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有如探囊取物。袁术用计害死了孙坚,让他的儿子孙策继续为他效力,袁术一直忌惮孙策,常常控制他的兵马和粮草,只要出征,都会派人盯着。

孙坚虽死,但是留下了很多老的部将,他们为人忠诚,誓死效忠幼主。孙策深思熟虑,感觉继续在袁术手下干事,必然遭其祸害,为今之计只有速逃。孙策利用玉玺这个身外之物,从袁术手里换取三千老弱残兵,声称为他攻打江东,当时江东有王朗等势力,袁术自知孙策不会攻下,便安心派兵给他。

孙策得到兵后,带着老将和数百门客一起奔袭江东,途中遇到好友周瑜带兵来投,孙策瞬间兵力大增,经过几年的战斗,江东地区尽归孙氏,这个时候江东才算是孙氏的正式基业,那时所说的历三世是不对的。

孙策是一位帅才,历史好多人评价他有勇无谋,过于孤傲,而且做事不计后果,善独决。其实这样的评价,多是因为孙策的死因引起的。孙策是被吴郡太守许贡派人暗杀的,当时江东初立,本地派系和外来势力矛盾重重。孙策夺得江东,发动了多起战争,杀伐过度,而且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

孙策当时统治江东,对待当地百姓和当地派系很是照顾,但是当地人过于抵触外来势力,认为此势力会剥夺他们的权益,好多人纷纷提出投降曹操,让曹操取代他们。孙策注重发展农业,厉兵秣马,百姓的生活渐渐好转,抵触也渐渐减弱,但是当地派系过于顽固,认为孙策不会偏安一隅,不断的招兵买马必然发动战事,到时候惹怒周边势力,江东必然遭殃,于是更加的记恨孙策。

史书记载,郭嘉预测孙策会早夭,小编感觉有一定可信度,根据事情发展推理,是可以大致推断结果的。孙策是一位武将,有大将的风范,而且攻城掠地有一定的智谋,但是他喜欢孤身一人出去,不喜欢带随从,也可能自信年轻力壮,哪怕有危险也能破之。当时人算不如天算,孙策就这样被暗杀了,虽然一时间重伤未死,但是大业未成而不起,抑郁而死。

在世人看来,孙策此时必然托孤,膝下有子,手下有谋士,外围有大将,让母亲和大乔垂帘听政,可保万无一失。可是孙策做出惊人的决策,他没有托孤幼子,而是给自己的弟弟孙仲谋。

这是禅让的举动,当时刚刚宣布时,大臣很是吃惊,孙仲谋连连摇头拒绝。孙仲谋何许人也,曹操曾经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很多人以为是侮辱孙权,其实是夸赞他,因为曹操和孙坚是一时的人,他说孙仲谋为子,当然是夸赞他。孙仲谋少年时就表现的极其稳重,而且足智多谋,曾经一人步入百万军中,讨要父亲尸身,孙策大加赞赏孙仲谋的胆识和谋略。聪明的孙仲谋听到孙策传给他,他必然有两种想法,一是哥哥在试探我,看我有没有夺权之心,二是哥哥目光长远,害怕父兄创下的基业被人所夺,只有托付给他,才能保万世长久。很明显是第二种想法,孙策说过这句话:决机于两阵之间,卿不如我;

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两句也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前两句,虽然很简单,但是表达了孙策的无私,一心保全江东基业,孙策很有智谋,目光长远,他看出孙仲谋是一位保家安民的好手,只有托付给他才能长久。

很多人认为这并不能体现孙策大才,就看一看三国中,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多少君主征战一生,统治了国家,但是传为后人,没有合理的认识和长远的眼光,让下一代成为灭国之君。

还记得嬴政吗?横扫六国,只历二世。三国的刘备,传给了幼主阿斗,诸葛孔明用其一生未能恢复汉室,这样的事例很多,足见孙策并非只是一位将才。

孙权执政后,三分天下有其一,善于用兵,招贤纳士,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启用鲁肃、吕蒙、陆逊等大将,让东吴一次次化险为夷,虽然没有统一全国,但是安全偏安一隅,历经多年,直到司马炎建立晋朝,东吴内乱不断,才被晋军趁虚而入所败。东吴可以给满分了,这个满分来自我们的小霸王孙策,他无私的决定和长远的眼光,以及过人的谋略。

(0)

相关推荐

  • 三国最杰出的外交家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要想明确下一步如何发展,那就需要出色的战略家了,这个人在曹操那是荀彧,在刘备那是诸葛亮,在孙权那就是鲁肃,字子敬. 轻财重义见英奇 鲁肃是个富二代,年少时守着祖母过日子,但他的性格 ...

  • 东吴最大的悲剧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因为<三国演义>的助攻,可能人们更熟悉的是蜀国的俊杰们,魏国人太多就不说了,江东子弟也多才俊,最出众者当属周瑜,字公瑾. 书生也掌兵 周瑜是个高帅富,他的父辈.祖 ...

  • 周瑜:除了曹操,被《三国》黑的最惨的儒将

    相对于三国中被神话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更喜欢率真的周瑜.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成功之处,但其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虚构了很多成分,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把他当正史读 ...

  • 陈谱 | 楹联背后的故事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第20次活动习作-14 楹联背后的故事 富春二小    五(3)班    陈谱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而在富阳的东吴公园里,就有许多古代大文豪留下的楹联.今天,我们就随着郁 ...

  • 才女相中一男子,写下情诗:何须问短长,尺寸自思量,后两句绝了

    中国民族是一个委婉含蓄的民族,唐诗宋词元曲中蕴含的是作者无限的感慨与情绪.中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并且带有中国独特忘我意境,抽象写意的传统文化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风.在唐朝时期, ...

  • 李贞一(明):才女相中一男子,写下情诗:何须问短长,尺寸自思量,后两句绝了

    中国民族是一个委婉含蓄的民族,唐诗宋词元曲中蕴含的是作者无限的感慨与情绪.中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并且带有中国独特忘我意境,抽象写意的传统文化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风.在唐朝时期, ...

  • 外事不决问智囊,内事不决问丹田丨内观疗愈

    耶稣临刑前替罗马人祈福说, 神啊,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耶稣说了一个实情: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不晓得自己在干什么. 一个姑娘织毛衣,一个商人盖厂房,一棵树拼命向上长-- 这是要干什么呢 ...

  • 王于畊19岁结婚,与上将叶飞相守53载,临终嘱托:照顾好父亲

    1993年6月29日,72岁的王于畊病逝于医院,在临终前嘱托儿女要照顾好父亲.在她躺在医院病床这段时间,他的丈夫叶飞每天都会来医院看她,这时王于畊已经不能开口讲话,叶飞就拉着他的手,也不说话,就看着她 ...

  • 孙策临终前孙权本不是第一继承人,后来一件事证明孙策是正确的

    东汉末年,江东出现了一员猛将.他有勇有谋,极有号召力,所向披靡,席卷江东,无人能挡. 由于他武力出众,作战也十分优秀,于是人们联想到了同样在江东起家的楚霸王项羽,给他起了个绰号:小霸王. 大家都知道, ...

  •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经过残酷的夺嫡之争,四王爷胤禛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却遇到了一个烦心事,让他如鲠在喉.在川陕地区,发生了一起旨在"反清复明"的大 ...

  • 【转】钱学森先生活了98岁,临终嘱托留下了七个字,字字都“戳心”

    一个国家,如果落后贫瘠,那国民就无法生出民族自豪感,也无法让国民生出爱国之心.近代的中国就是这样的,据调查分析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下层民众只有5%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与诺贝尔和平 ...

  • 钱学森先生活了98岁,临终嘱托留下了七个字,字字都“戳心”

    一个国家,如果落后贫瘠,那国民就无法生出民族自豪感,也无法让国民生出爱国之心.近代的中国就是这样的,据调查分析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下层民众只有5%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与诺贝尔和平 ...

  • 四十七问详解拒不执行判决罪办理难题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拒执罪司法解释>),由此确立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以下简称拒执罪),成为&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