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孙权嘲笑张昭20年,张昭:如果听我言,天下早统一了

公元200年,江东小霸王孙策孙伯符正统一了江东,乃是意气风发之时,却遭到了许贡三门客的暗算,伤重不治,病死榻上。死前,孙策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昭叫到了床前,嘱咐张昭说:“我死后,孙吴江山就交给我的弟弟孙权了,你一定要尽心辅佐他,保我江东无虞,以谋天下。”

说完,孙策就一命呜呼了。随后,孙权接替了自己哥哥的位置。而按理说,张昭作为“托孤”重臣,不说像诸葛亮一样当个“相父”,至少也应该受到孙权重用才对。可是自赤壁之战之后,孙策对张昭就一改往日敬重之态,从此“笑话”张昭20年,这是为何呢?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公元208年,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之后又远征乌桓,虽然痛失郭嘉,但是也稳定了大后方,让曹操在北边再无后顾之忧,之后要做的事就是向南方进发,从而一统天下了。

而当时能够对曹操产生威胁的,就是刘备、刘璋、刘表和孙权了。曹操发兵没多久,刘表就病死在了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乃是贪生怕死之辈,曹操大军一到,刘琮就不战而降。

刘备只好南逃,结果被曹操追截在了长坂坡,要不是张飞神勇,临阵大喊:“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吓得曹军不该深追,这才让刘备逃掉。而刘璋面对曹操大军,也是暂时称臣,而孙吴的态度比较暧昧,对曹操没有明确的反心,因此曹操首要解决的,就是刘备了。

而刘备此时还不是汉中王昭烈帝,他想要抵抗曹操,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孙权。而曹操也深知这一点,便派使者给孙权送去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说的是:“现在我背负天子之命平定南方叛乱,刘琮已经臣服,现在我统领水军80余万,改日到你孙吴地界跟你一起打猎游玩。”

这番话看似是邀孙权打猎,实际上却是用来震慑孙权,言外之意就是说:“小老弟,你悠着点,我这儿可有80万大军,刘琮都臣服了,你小子也识趣点。”

当时朝野上下看到曹操这封信的时候,一时之间满朝震怖。孙权也是脑袋疼,不投降吧打不过,投降吧以后死了有何面目去见老爷子孙坚和兄长孙策呢?于是,他就求教老臣张昭,希望他能给出点建设性的点子。

而张昭就说出了一席话,一席话下来,全是要孙权投降的意思,至于其中理由,其实有三点:

一是当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也算得上是名正言顺,孙权若抵抗,那就是造反,说出去不好听,可能会失去民心。

二是江东曾经之所以能够偏安一隅,是因为占据了长江天险,因此不谙水性的曹军很难攻克江东。但镇守荆州的刘表军队,同样水性其佳,孙吴失去了水上作战的优势,绝非曹操的对手。

三是曹操大军远非江东军队可比,雄踞中原的曹操不论是兵力、物资、军备乃至人才都比孙吴要强大得多,现在对抗曹操,无异于以卵击石,徒增战乱,祸害江东百姓。

张昭说完这三点之后,朝堂之中有许多 大臣都连声附和,唯独周瑜、鲁肃等人持反对声音。周瑜是自恃才高,不愿卑躬投降,而鲁肃与刘备一方交好,一是忧心江东未来,二是忧心刘备去路,因此提出反对意见。

加上诸葛亮来到孙吴后,又施以激将之法,这才让孙权下定了决心,以周瑜为统领,联合刘备、刘琦军力,共同抵御曹操大军,最终火烧赤壁,赢得了对曹操的战役,从此奠定三分天下的大局。

此役过后,孙权也是极为得意,面对之前求和的众大臣,也多有嘲弄之色,对待张昭也不如往日那般敬重了。比如209年的时候,孙权就经常亲身上场打猎,张昭就劝他要爱惜自己以防被猛兽所伤,孙权表面答应,但实际却没有理会。

之后的20年里,孙权对张昭都是多有轻慢,两人之间甚至还闹到用土堵门用火烧家的地步。张昭也是又无奈又痛心,直到公元236年张昭身死,都没有再上朝参政。

而裴松对张昭的评价中就有一句话,说“张昭赤壁主和,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功于天下”。如果当时孙权听信张昭之言,天下早就统一了,只不过天下不是孙权的天下,而是曹操的天下而已,因为一旦孙权降了,刘备将没有任何机会安身,最终也会灭亡,不需多久,曹操就能一统天下,完成霸业。

而以曹操的执政之能,必然能够让中原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虽然孙权降了,对孙吴来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对江东百姓、天下苍生却有大大的好处。毕竟最后的结果还是三国归晋,中原“白白”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耗空了国力,致使南北朝外族入主中原,更造成几百年的乱世。

虽然裴松的注解颇有些马后炮的意思,但是这么想想也并非不无道理。可惜发生的历史已经发生无可改变,张昭的建议也是在权衡双方国力、考虑百姓安危之后说出的谏言,而非一味投降、摇尾乞怜之辈。而今人们对张昭的印象都是“投降派”,却不了解张昭选择投降的理由,也是让张昭此人颇有些冤屈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