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主要作品

文/肖旭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是宋辽金文学的重点。学习这一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陆游的生平和思想,重点是结合作品掌握陆游诗歌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陆游是我国古代创作诗歌最多的诗人。他曾经说自己是“六十年间万首诗”。诗人一直活到八十六岁高龄,晚年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他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差不多涉及了南宋后期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突出地反映了民族矛盾。作品中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英雄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是南宋爱国土大夫的典型。他的一生都是在民族忧患中度过的,他目睹统治者偏安江南妥协投降的行为,深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在动荡游离中饱尝了忧患。正是这一切,构成了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这个基本主题.就是要求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贯穿陆游创作的一条红线。至到临终时,他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具体分析一下,陆游的爱国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他爱国主义特点“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高唱自己的抗战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当时人民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和普遍要求,如《夜读兵书》、《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等。

二、表现对投降派的无比憎恶和坚决斗争。揭露卖国集团只求妥协苟安,打击迫害爱国人士的罪行。如《关山月》。

三、关注和同情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写出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急切心情,《关山月》也有这方面内容。

四、抒发自己遭受迫害、壮志难酬的愤懑。由于他的报国理想长期不能实现,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又常常充满着壮志难酬的愤懑,带有浓厚的苍凉沉郁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常常通过幻想、梦境来寄托报国理想。如《楼上醉书》、《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等等。

陆游的爱国诗内容丰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诗中洋溢着爱国热忱,在文学史上屈指可数。这是他诗歌的基本内容。

另外,陆游还有许多热爱人民,反映农民生活,反映农村风光的诗。如反映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农家叹》;刻画农村风物,描绘丰富的多层生活画面的《游山西村》、《牧牛儿》,这与他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陆游还有大量的闲适诗,书写山川风物,抒发生活情趣,表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陆游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多为悼念妻子唐婉而作,著名的有《沈园》二首。

以上简要介绍了陆游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至于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我们要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方面去把握。陆游早年学江西诗派,但也很快就从中摆脱出来,熔铸屈原以下各大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兼有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李白的浪漫主义,前期推崇李、杜,同时代推崇梅尧臣。风格以悲壮的色彩,浓郁的抒情,高度的概括,瑰丽的想象,以及豪纵的气势为主要特征,语言精练自然,园转流畅。

下面结合《关山月》这篇作品,分析一下陆游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应重点掌握。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以上分三段分析了《关山月》诗的内容,下面再从整体上归纳下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下面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关山月》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具体说来,概括性强,抒情性强,语言精练自然,圆转流畅,是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说是陆游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这首《关山月》诗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陆游创造性运用了《关山月》这种古乐府的旧题,“关山月”原来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战士怀人思乡的内心感情。而陆游从和戎下诏的统治集团写到边塞戍楼的战士又写到中原忍死的遗民,诗的内容丰富了,境界扩展了,思想意义也更深刻了。它的风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回哀怨而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了。陆游还相当巧妙地紧扣着关、山、月三个字,去组织材料表现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强的抒情性。关山原是代表边塞的地理特征,防守时总是在山势险峻之处设置关塞。而陆游却突破这一限制,把关山扩大开去,从关山以内写到关山以外。关山以内是后方,那里朱门之内的尽兴的浅斟低唱,无休止地轻歌漫舞。关山本身是前方战士的戍楼,那里有楼内生者的苍苍白发,楼外死者的累累白骨。关山以外,是沦陷区,那里有残暴敌人的干戈屠杀,无辜百姓的血泪酸辛。诗人由近及远,把几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爱憎的感情、是非观念,形象而具体地揭示出爱国和卖国两条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同时诗人还紧扣“月”字,利用月亮的连续变化,周而复始,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这是从纵的方面贯穿和戎诏下十五年的历史。而且月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象征着美好的团圆,因此守边的战士见了它抒发怀乡之情;亡国的遗民见了它,牵动故国之思。可是在南宋统治集团看来,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生活处境人们的心目当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着朱门的歌舞,照射着前方战士的白发、尸骨,照射着沦陷区遗民的泪痕,而且在十五年来就这么一直照射着。歌舞沉迷,白发益多,尸骨未收,泪痕依旧。借着月光的照射,诗人从历史到现实,把长期和戎不战的政治局面,作了鲜明真切的艺术概括,沉痛悲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诗的语言也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没有剑拔弩张惊人的句子,但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却更显出一种摧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力量。由此可见,说《关山月》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能代表陆游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对这首诗要充分认识,认真阅读分析,一定要切实掌握。

《游山西村》。陆游的作品主要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与热爱祖国相一致,诗人同时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写景咏物的诗歌。《游山西村》就生动地描写了当地农村的淳朴民风、习俗和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及农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情谊。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 1 6 7),当时陆游因为力主用兵被罢官,闲居在故乡山阴的风景优美的三山。诗人有一次在三山西边的一个农村游玩,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这首《游山西村》

诗头二句,“英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总写山西村农民在得到一个丰收年成之后的生活,同时把主人好客的热情灌注其中,说不要嫌弃农村腊月酿制的米酒浑浊,丰收年成中他们自己饲养的家禽还是可以用来款待来客的。这里不但有丰年的景象,而且有农家朴实、纯真、诚恳、热情的内心,同时有诗人领受了农村人民对他一番盛情之后的感动与感激。

三、四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写山西村的景物,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勾画山抱水环的整个自然环境,以“重”、“复”二字突出山水的曲折、幽深。“柳暗花明”是具体写到山重水复中的一个村庄、显示着兴旺的景象和蓬勃的生机。以“暗”突出柳的茂密,以“明”突出花的繁盛,而浓绿只借助望中,红艳之耀人眼目,也由明暗二字包括无余。陆游在山环水抱的远景之中推出一个小村的近景。“山重水复”底下是“疑无路”,衬托山水的转折迂回,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柳暗花明”之后说“又一村”,意在表明这个村庄的突然呈现,写出了他在一刹那间给予诗人心花怒放的情态。“疑无路”是虚写,“又一村”是实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这两句诗形象生动,既充满韵味无穷的诗意,又包含寓意深远的哲理,已成为千古名句。(要注意掌握)

描写景物之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山西村的习土乡俗,箫、鼓——都是乐器。春社——是古人在春天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日子。前一句说,在这个村庄里看到一群群的乐队来往不断,原来是村社快要到了。这里与诗第二句“丰年”相照应,把农民已经取得的丰收,眼前的欢乐和未来的希望,全都包括在内了。后一句则是从成群结队的人们的服装上写出了这里保留着传统的简古朴素的生活作风,通过农民的衣冠外表随手点染,就鲜明展示了劳动人民纯朴勤俭,不事奢华的本色。这两句诗就眼前所见随手取景,但都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事物,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又进——步丰富了开头两句所揭示的农民殷勤待客的内容,也切合山重水复这样特定的自然环境。只有山水阻隔,交通不便而较少受到社会不良倾向浸染的山村,才有这种纯朴的习俗和人情。

诗的最后两句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们允许我在闲暇的时候,乘着晚上皎洁的月色来访问的话,那么我是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拐杖叩你们的家门的。语调极其亲切,洋溢着诗人与当地农民在感情上十分融洽的气氛。作者对山西村和山西村农民的热爱,这里有意不去从正面叙写,而是从侧面采用一种探问的口气,委婉地流露出来,更显得情谊深厚。“闲乘月”侧重在点明山西村的景色,从月下走访见诗人与农民来往之频繁。  “夜叩门”侧重在点明山西村的主人从敲门迳入,见出他们关系之密切。由此总结并深化了开头“丰年”留客的描写。

通过游山西村这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到陆游爱国诗的基础的一个方面,这就是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同时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他在艺术上的锤炼功夫,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章法相当讲究,由客及主,由景及人,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由虚及实,前呼后应步步深入。

这首诗的语言也相当明白流畅,没使用典故,也没有深奥难懂的字句,对杖工稳,自然贴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也生动逼真。这首诗通篇充满了轻快、爽朗的情调和窈窕多姿的韵汁,它不仅是一幅清新可喜的景物画,也是一幅意趣浓郁的风景画。诗人没把这里山重水复的所在,描绘成与世隔绝的仙境,而是首先注意到这里劳动生息的纯朴善良的人民。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又“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村中必有人。全诗自始至终扣这“村”字,然后才是诗人的“游”。所以它不同一般的留恋风物,表现士大夫闲情逸志的山水诗、田园诗。陆游在诗中向我们提供了农村的自然之美,农村纯朴风格与纯洁心灵的美,从而把诗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趣的美,浑然一体的熔化于这首诗中,这正是《游山西村》这首诗艺术上的高妙之处

陆游这首诗主要是表现农村生活,描写农村风物,以及自己对农村、对农民的喜爱之情,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农村的残酷现实和农民的痛苦生活,他说自己是“忧国复忧民。”同时他也有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农家叹》等(自读)。

另有一些表现陆游浪漫主义的作品如《醉歌》、《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出征,尽复汉唐故地》等,通过醉酒或者梦境来寄托报国理想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