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孩子得了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可怎么办,有没有对这方面了解的朋友,在你百忙中抽出点宝贵的时间,帮忙详细专业的给解答一下在这里对你表示万分的感谢,谢谢了。a******W 2015-05-03 10:17 投诉心理问题缺血缺氧性脑病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早产抽动障碍我要咨询广告医生回答(2) 石珊珊 主治医师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三甲擅长:全科提问对导致ADHD病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别、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然后进行预防和治疗。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进行ADHD的早期筛查,在社区和学校队重点人群加强ADHD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家长、老师、基层保健医生对ADHD症状的早期识别水平,及早让患者诊治,提高ADHD的早期识别水平和诊治水平,减少疾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治疗上,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患者同伴关系不良,对别人有攻击性语言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2.药物治疗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1)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哌甲酯,商品名利他林。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者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和易怒等,尚不能确定是否影响生长发育。中枢兴奋剂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抽动症状,共病抽动障碍患者不建议使用。长期使用中枢兴奋剂时还必须考虑到物质滥用的问题。(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特点: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ADHD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3.行为管理和教育教师和家长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当ADHD患儿的父母和校方确定患儿的病情或行为已经影响患儿参加学习的能力时,则患儿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干预治疗。可以将患儿的座位安排在老师附近,以减少患儿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分散,课程安排时要考虑到给予患者充分的活动时间。4.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适合于伴有品行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父母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或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的患者。教育和训练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小组的形式,内容主要有:给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会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学会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奖惩协定,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掌握正确使用阳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2015-05-03 10:17投诉 闵海敏 主治医师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擅长:全科提问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1.遗传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2.神经递质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功能MRI还发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4.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ADHD发生有关的儿童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损伤、癫痫、毒素和药物。更多存有争议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与饮食相关的致敏反应、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儿童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与ADHD发生有关,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