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食普718期:蔚、萧都是蒿,栵是什么?
蔚、萧、栵,是3个《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年深日久这些旧名早已派作他用,原意已经不被大家熟悉了,往往令今人不知诗中所云。
辨识它们,就要翻阅古籍。在传统医学中,草木皆入药,我国古代对植物描述最多的就是记载天然药材的本草类书。
当然,古人的描述太过粗糙,且多用单字命名,难免出现混乱或前后矛盾,甚至舛误。参考古籍时,必须加以甄别,去伪存真,还原真相。
《诗经》中提及的数十个植物,都被研究者一一对应上了现代植物名称或类别。蔚、萧、栵(liè),也早已揭开了老底。
蔚:牡蒿
今名牡蒿,菊科 蒿属多年生草本,生于旷野、山坡、路旁、林缘、灌丛。
牡系指雄性,牡蒿,本义为无子之蒿。其实它有籽,只因其多年生,不靠种子也能繁殖。
牡蒿在中国和东亚、南亚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我国南北都有。
其特点是叶独而秃,故唐代《新修本草》称其齐头蒿。
明代《救荒本草》称水辣菜。民间还有布菜、土柴胡、猴掌草、流尿蒿、臭艾、碗头青、油艾、油蒿、油蓬、奶疳药、花艾草、六月雪、老鸦青、马莲蒿、马根柴、鹅草药、白花蒿、熊掌草、菊叶柴胡、脚板蒿、花等草、匙叶艾、辛顶蒿、馍馍蒿、拔拉蒿 等别名。
菊科的队伍太庞大,下级的蒿属也拖家带口约400多户。因而属下再分成若干亚属,亚属下再细分组,组下再分节和系。比如牡蒿归龙蒿亚属的牡蒿组,该组仅在我国就有17种+10变种,分成6个系。牡蒿所在的牡蒿系,我国有7个种+5个变种,皆可称作牡蒿。
乡民不是植物学家,民间常将其与艾等混在一起通称“蒿子”。反正它们都是开小黄花,又都有类似的气味。平时医家也都用以疗疾,蒿类大抵都是清热解毒,消炎去肿,用法大差不差。旧时也代“青蒿”(实则黄花蒿)用。
牡蒿在古代属于救荒植物,嫩叶作菜蔬,又可作家畜饲料。灾荒之年更是顾不得认真区别品种,采来能吃就行。不过牡蒿的气味比艾蒿、蒌蒿小多了,更接近于青草味。夏秋季采收嫩苗可食,味略苦。现在有喜欢吃野菜的,釆来烧回锅肉或腐竹。
湖南湘西花垣县一带将它与其他几种不同的蒿子混在一起做粑粑。当地以前有一种神秘巫术,就用这种粑粑放蛊。
牡蒿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胡椒蔫、毕澄茄烯、α-侧柏酮、青蒿酮等。鲜菜中还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B2,无机盐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
陶弘景所注的《名医别录》上说它“主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古时瘦人多,这话很中听,可现代人一听就不敢吃了。古人也说此草“不可久服”,说明有人吃坏过。
现代研究,包括艾和蒌蒿等,蒿类都含有侧柏酮(thujone),有致幻作用,多食可能造成神经毒害。
萧:牛尾蒿
萧也是牡蒿组的一种,正式名为牛尾蒿,是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别称指叶蒿、萩蒿、紫杆蒿等。
牛尾蒿生长环境与牡蒿相同,二者近缘经常不加区别互相代用。它的嫩芽嫩叶也可食,但口感差,连牲口也不大爱吃。牡蒿的枝叶肥厚,所代表的蔚象征着“蔚然”。而细弱的牛尾蒿所代表的“萧”,却象征“萧条”。
其枝干老了可作火烛,有香气,周代常用于祭祀。牛尾蒿枝叶中提取的挥发油,有效成分主要是D-匙叶桉油烯酸,具有化痰止咳功效,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治疗。
(注:萧对应植物目前仍有异议。)
栵:茅栗
今名茅栗,壳斗科 栗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常混生于向阳山坡的阔叶灌木林中。
“栵”本身有灌木之意,但又与“灌”不同。灌指丛生,栵指行生,即一棵一棵单独生长的矮树形成的灌木丛。故而先秦有“其灌其栵”说法。
中国栗属植物有板栗、锥栗、日本栗和茅栗4种。其中茅栗最小,且多为野生。
正因为它植株矮,坚果还不到板栗的1/4,古时在江东呼作栭ér栗。茅栗是楚地的叫法,其他地区还有野栗子、毛凹栗子、金栗等别称。
主要分布于大别山以南广大山区,贵州遵义南面有座山上茅栗甚多,附近有个镇叫茅栗镇。不过还是以楚地最多。
茅栗虽然个头小,但比板栗更甜。最不好吃的就是那个头最大的日本栗,也就是菜场里营业员用机器帮你磨皮的那种。茅栗好吃,只是吃起来太费事,不太好剥。有一次我在湖北小三峡,花1元钱买了一斤煮熟的,在船上吃了一整天也没吃完。
茅栗木质非常坚韧,可为车辕,或房屋柱子上支承大梁的小块硬木。但毕竟它枝干较小,出料甚少,通常仅供薪材,做烧火棍子还是挺耐烧的。因其成活率高,又耐干旱,很多优质的板栗树都用它作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