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族与古代日本1
一、大和族
大和一词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是日本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大和民族是主要由原居住于东北亚大陆的日本海沿岸居民和太平洋海岛居民融合演变而成,其族是在古坟文化才完全形成,自身文化长期受到来自东亚大陆的影响,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又自成一派。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的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朝鲜半岛的三韩民族、东南亚地区的马来人以及一部分古代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汉人与日本列岛本土的绳文人融合而成,自东亚大陆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移民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这一点与阿拉伯人及其他穆斯林民族十分相似。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阿拉伯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绝大多数大和民族人使用日语和日文。日文分为汉字和假名,汉字有两种读法,一种是音读,一种是训读。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不论是平假名或片假名的字型都仿自汉字。日本古代没有文字,和古代中国有了文化上的交流之后,日本人就利用汉字的草书字形创造了平假名,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日文中平(ひら)是容易、简单的意思,片(かた)则是片面、不完全之意。如果觉得不太好记的话,就记得日本人平常生活上用的就是“平假名”,字体看起来像用的,一片一片的就是“片假名”了。日语的发音并不困难,它基本上是由(あいうえお)五个元音为主所串成的音节。和汉语有十多个元音比较起来少了许多,而且日语有的元音,汉语大致上都有。
二、大和国
大和国,4~7世纪日本奴隶制国家。又称倭国、大倭国。晚于邪马台国,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国家形成初期,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倭王名为大王。以倭王为首,畿内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苏我臣、大伴连、物部连等联合组成统治机构,臣、连等豪族分掌国家的祭祀、军事、外交、财政等,在朝廷内有较大的权力。地方设国(以国造为长)、县(以县主为长)、村(以稻置和村主为长),国和县中有公、直、首等姓的地方豪族。
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就有原始人类生存。距今一万年左右,日本开始进入以绳纹式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日本列岛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弥生式文化时代。二三世纪之交,女王卑弥乎统治的邪马台国逐渐强盛,统属着二三十个部落和7万居民。
3世纪中叶,大和国家兴起于本州中部,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大和国家又名倭国,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
“大王”是日本大和国家首脑,豪族的同族集团叫做氏,有臣、连、君、直、造、首等姓。这种以姓氏表示的政治关系称氏姓制度。他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大和统治阶级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大王的直辖领地(屯仓和田庄)和部民制。部民在氏姓豪族和倭王领地的田庄和屯仓中从事生产。在朝廷和豪族控制的手工业部门中的生产者也叫部民,以专业不同编成不同的部,各部的领导(伴造)多半由地位较低的豪族充任。由大陆进入日本的移民,按其所掌握的专门技术被分配在各种部中,移民的首领往往是该部的领导者。
从6世纪开始,倭王与豪族为扩大屯仓、田庄以及占有部民,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先发生了史称“盘井之乱”的大规模地方叛乱,葛城臣、平群臣、大伴连、物部连在斗争中逐一失势,至6世纪末只剩下苏我氏与物部氏两大日本古代高级贵族为控制朝政展开火拼。
推古元年(592)圣德太子摄政,他派出遣隋使,出使大陆。后来又以法制完备的大唐帝国为典范,革新政治,对日本社会进行根本改革。大力提倡佛教,制定冠位12阶,公布17条宪法,巩固了倭王政权。645年,经过精心策划,中大兄皇子等发动政变,一举翦除了保守贵族的核心集团苏我氏,另立天皇,迁都难波宫。大化二年(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各项改革措施也陆续出台,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等法律,部民制解体,律令国家出现,史称“大化改新”。此后数十年间,改革大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日本社会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三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603年,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又于次年(604年)制订十七条宪法。607年还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和推古天皇去世后二十年内,天皇家族越来越不满苏我氏的统治,直到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苏我氏统治走向终结,国家政权又回到天皇手中。645年到649年的日本年号为大化,立中大兄为皇太子兼摄政,任命阿倍内麻吕和苏我石川麻吕为左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开始实行国政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执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的、财政的和行政的改革,构成了7世纪到10世纪日本使用的律令系统。“律”代表刑事的条例,而“令”则是行政的法令,两者在一起,代表了日本从大化改新开始天皇基于法律保护世袭制度。大化改新参照中国的范例,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将原来的“私地私民”改为“公地公民”。土地不能够继承,死后必须归还国家。对受田农民征收谷物,同时也对丝绸,棉花,布匹等轻工业产品征收税收。开始要求农民服劳役或兵役。废除了氏族族长的世袭头衔。
中大兄皇子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藤原氏很快成为日本最有力的贵族。另外日本国从原来的倭改名为日本。662年中大兄皇子临朝称制,并于668年成为天智天皇。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壬申之乱后,大海人即位,是为天武天皇。他继续天智的改革,并使天皇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四、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即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迁都长冈京,共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
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经济上,为了鼓励荒地的开垦,增加收入,723年,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多少不限,允许开垦者三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田地,只准一代占有。由于农民倦怠,收效不大。但此法的实施却成为国有土地私有化的契机。743年,政府又颁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规定按位阶限定开垦土地面积。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有势力的寺社、贵族、地方豪族均利用此令,大肆垦殖扩大领土,促进了庄园的发展。与班田制相适应,奈良朝的租税实行租庸调制。租按田地面积征收。除了交纳租庸调之外,百姓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
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