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镜头下的近代中国(四七):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军侵占台湾省实拍记录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予日本,随后日军进战台湾,以下照片来自当时日军随军摄影的记录。
1、1895年,自安平街道远望台南城区;台南是当时台湾省的省府,安平是台湾最早开发地,在荷兰时期时这里建有大员市镇,是台湾最古老的市镇,而「台湾」之名也起源于「大员」(Daiwan,Taioan),因此此区可说是台湾历史的起源地。
2、1895年5月,日军第二师团一部登陆番仔伦。
3、1895年5月,日军炮兵第二联队通过淡水河浮桥。淡水河位于台湾岛北部,为全岛第三长河流,流域面积亦为第三大,也为自然保护区。淡水河流域涵盖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县,曾经是台湾唯一可以通航的河道。
4、1895年3月,侵入澎湖马公湾内的日舰西京丸号。
5、1895年5月,侵入澎湖马公湾内的日舰吉野号。吉野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在赘述,顺便缅怀爱国将领邓世昌。
6、1895年,台湾淡水河畔。
7、1895年,淡水河口沪尾炮台。淡水沪尾炮台位于台北县淡水镇中正路一段,建造于清光绪12年(1886年),乃由第一位台湾巡抚刘铭传所修筑的,门额上仍保留刘铭传亲笔所题之『北门锁钥』四个大字,充分说明沪尾炮台在当时为镇守北台湾的重要关卡。
8、1895年,日军步兵第四联队第三大队徒步读过东港河口上游。这里的东港应该是是指屏东东港,台湾三大良港之一。
9、1895年,新竹车站东方高地上的侵华日军战死者墓地。
10、1895年,台湾新竹车站。新竹旧称“竹堑”,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的生活居地,汉人有系统的开垦始于18世纪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厅设治竹堑。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
11、1895年,新竹市街景。
12、1895年,日军在新竹圣庙内所设立的司令部内对当地役夫训话。
13、1895年,日军南方高地步兵第十六联队侵占凤山。凤山,古名埤头,又称陂头、下坡头,源由自已消失之柴头埤(今区公所、大东公园一带)。区名由来可溯至清代之凤山县(1684年置县),今日高雄、屏东大部份平原地区俱为其所辖。凤山县治原在兴隆庄旧城(今左营,1704年自台湾府城迁治),1786年林爽文事件兴隆庄旧城遭破,遂于1788年迁往埤头新城,乱平之后虽有将县城迁回兴隆庄之议,但因故未得实现,此后凤山渐取代埤头成为本地地名。
14、1895年,打狗港。打狗港之名源自高雄历史上的古称──打狗,其语源为该地台湾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分支马卡道族〈Makatao〉的称呼“takao”,后汉人译为“打狗”。港口位于今台湾高雄市,为高雄港前身。15世纪左右,此地的马卡道族,遍植刺竹作为防御工事,以抵御来犯的日本倭寇与中国海盗,并将地名取为“竹林”〈Ta-kao〉,“竹林””〈Ta-kao〉发音似闽南语的“打狗”〈Ta-kau〉,故被汉化译称“打狗”或“打鼓”。台湾日据时期因“打狗”〈Ta-kau〉,音近日文发音的“高雄”〈Taka-o〉,且台湾总督府官方觉得其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15、1895年,打狗海峡的正中山及山右侧的英国领事厅。
16、1895年,打狗港信号台。
17、1895年,打狗港全景。
18、1895年,另一个角度看打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