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连载】整理一则“乙状结肠癌”的医案
患者,王某某,男性,60岁。
自述:2年前行乙状结肠癌手术后,至今已化疗10次,目前血象低下,并反复恶心,呕吐,食少厌油,体瘦,口干苦,耳鸣,大便不成形,隐血试验阳性,尿黄,舌苔黄腻,质瘀紫明显,脉细滑数。
患者于1995年6月16日来诊
初诊,症属此为肠腑湿热瘀毒互结,使气阴两伤所致。但鉴于患者体质虚弱,先予以健脾和胃为最佳方案。
方剂:太子参,白术,茯苓,黄连,生薏苡仁,石斛,冬瓜子,鸡内金,砂仁等十三味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中茯苓,生薏苡仁,黄连既具有抗癌作用,又具有健脾和胃化湿之功。
患者经服药1月有余,患者血象明显上升。
二诊方剂:
生黄芪,苦参,败酱草,红藤,墓头回,生薏苡仁,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等十二味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中苦参,败酱草,红藤等药物均是针对肠痈专用药物,而生薏苡仁,墓头回,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等除了抗癌作用外,还兼有升高机体白细胞,恢复正气之功。
吴氏老中医按语
乙状结肠癌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结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例的临床表现于中医的肠风,肠癖,积聚,下痢,等病症相类似。
吴氏老中医认为,其病机属脾肾不足,湿毒瘀滞,病邪有湿热,风寒,血瘀,病位以脾胃肠为主,然而,此病的根本病因在于肠腑湿热瘀毒互结,损伤脾胃所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