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道家学想得开,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

蒙牛老总牛根生说: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综上: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0)

相关推荐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通往佛缘寺的路/双井铺

    通往大众山佛缘寺的路有两条.一条从桃花新村拾阶而上.穿过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山居民小区.七拐八弯约四百左右台阶,入佛缘寺大雄宝殿前山门.另一条从环城路进入魏源公园铜像广场,开车直达佛缘寺后停车 ...

  • 儒释道的眼界

    儒家眼里是人,释家眼里是生物,道家眼里是宇宙万物.宇宙中地球可能是唯一存在生物的星球,地球生物中人是唯一主宰其他生物的高级动物,人靠其他生物维持生存.儒释道的眼界是逐渐放大的. 儒家眼里的人,修身 . ...

  • 大道至简—儒释道的三大境界

    三句话,九个字,就阐明了儒.释.道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的人生最高境界说.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境界对照参悟. ...

  • 跟道家学大气,跟佛家学静气,跟儒家学正气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气,所谓元气:中国人最重视的精神之一,也是气,所谓人活一口气.养气,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也无一不着力于养气工夫.主要养的气虽有 ...

  • 张弛有度的人生哲学:学儒家拿得起,学道家放得下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纷乱的战火中产生的两大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支撑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合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间. 这两大学派,有大多数的思想都是 ...

  • 跟儒家学入世,跟佛家学出世,跟道家学超世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真精神是入世,佛家的真精神是出世,道家的真精神是超世.跟儒家学入世,学的是拿得起.有正气:跟佛家学出世,学的是放得下.有静气:跟道家学超世,学的是想得开.有大气. ...

  • 元旦 | 跟佛家学放下过去,跟道家学从容转身,跟儒家学奔向未来

    元旦是公历的新年,"元旦"一词却完全是中国的.此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传说起源于上古三皇五帝时的颛顼,其新年的含义已经沿用了4000多年. 如今的元旦含义,是1949年 ...

  • 跟佛家学心态,跟道家学生活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世人都在为追求财富或功名而疲于奔命.有的人得到很多,烦恼却不减:有的人忙忙碌碌,却迷失了方向.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适当慢下来,静下来,去从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 ...

  •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三重境界,豁然开朗!

    许菱子 - 高山流水.mp33:30 来自古韵国学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 ...

  • 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 ,佛家放得下

    儒家"拿得起"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q ...

  • 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

    道家 道法自然...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此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 ...

  • 青山学32款美食,菜品齐全味道独特,学做几道家人都爱吃!

    金针菇烧豆腐 食材:北豆腐1块.金针菇200克.韭菜1小把.油盐适量.郫县豆瓣酱1汤匙.葱1段.姜1片.大蒜2瓣.酱油1汤匙.鸡精1茶匙.水淀粉适量. 做法: 1.豆腐用的是北豆腐,就是老豆腐,先把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