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惑:“胸中大气”是否为宗气的别称?
关于“气”的概念,《内经》及历代诸家有过不少的论述,唯胸中“大气”一说,除喻嘉言以外,鲜有论及。
根据最新版《中医大辞典》来看,“大气”有以下四种含义,若加以“胸中大气”似乎也只能看作是宗气而已,具体如下:
①指大地高举于宇宙之中的力量——《素向·五运行大论》:“大气举之也。”王冰注:“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
②宗气——《素问·气穴论》:“肉分之间,豁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③大经之气——《素问·离合真邪论》:“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④邪气——《灵枢·病传》:“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喻嘉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喻氏治学注重实际,富有创新思想。“大气论”是喻氏学术中富有代表性的名篇,载于《医门法律·卷一》中,分析如下:
喻氏认为,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喻氏又指出,气的名目虽然繁多,而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则是“胸中大气”,“胸中大气”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主宰。他说:“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关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之主持。”也就是说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都必须在“胸中大气”的统摄下各自发挥其功能,而形成全身统一的机能活动。
喻氏的“大气论”,是从《素问·五运行大论》“地在人之下,太虚之中,大气举之。”一语中悟出来的。他认为在自然界中,大地被磅礴的大气包举着,由于大气的升降运行,才有风、寒、暑、湿、燥、火诸气的变化,才有生、长、化、收、藏的发展过程。而人体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人体的一切活动,以及生、长、壮、老、死的过程,也都赖于“胸中大气”的斡旋不息;假若,大气一衰,便形成“出入废、神机化灭;升降息,气立孤危”的结局。
那么喻氏“胸中大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他认为是此气搏聚于胸中,包举于心肺之周围的阳气。肺所以主一身之气,心主一身之血,这就是“胸中大气”的作用,这与宗气是一个作用,所以近代医家便把此“胸中大气”称之为宗气,宗气是主持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动力。胸中阳气充沛,布达周身,人体就健康;否则,阴邪就凝聚而为病,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义。喻氏举《金匮》中水气病和胸痹病为例,以说明胸中阳气的重要性。
喻氏在治疗由于“胸中大气”不健运所致诸证时,强调以温通阳气为主。认为《金匮》中瓜萎薤白汤是温阳的代表剂。喻氏的“大气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大气下陷病的认识和治疗,其方虽法乎东垣,其理实源于喻氏,张氏说:“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又说,“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骨骸动作,奠不赖乎此气。”可见喻氏此论影响之深。
笔者认为:若论胸中之气,无非有心气、肺气、宗气而已,宗气的功能也仅是心肺功能的综合体现,因为对宗气问题的治疗往往也是温通心肺之阳,且能收到良好效果。“大”字在《说文解字》中有“天大,地大,人亦大焉”之意,单论“胸中大气”,必是人体胸腔之最重要的气,有宗气的存在,贯心脉助呼吸,也就是胸中阳气的意义,故“胸中大气”即是宗气,增加名目徒有故弄玄虚之疑,化繁驭简才能良好的发展祖国医学。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