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血压会是160/110 mmHg吗?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慕其名而来卢浮宫。

(来自网络)

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和前面的游客,几乎很难观察到蒙娜丽莎的细节,但是当近距离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除了她那神秘的笑容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没有明显的眉毛;左眼内眦处有睑黄瘤,是胆固醇异常的表现;右手肿胀,靠近虎口有凸起,可能是皮下脂肪瘤的表现。

 从医学的角度研究肖像画是否合理?

事实上,医生已经研究肖像画很久了。

2001年,耶鲁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医学生和教授一起去当地的美术馆,对肖像画进行医学诊断。20多年前,哈佛大学也有类似的课程。10多年前德国的HERMANN HALLER教授就已经在汉诺威医学院举办过绘画医学诊断研讨会——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雅克·路易·大卫的《玛拉之死》,再到鲁本斯(Rubens)、伦勃朗(Rembrandt)、拉斐尔(Raffael)、丢勒(Dürer)、霍尔拜因(Hohlbein)等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作品也都被拿来进行医学诊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医学眼界,而且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一段时间内疾病的影响。

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勤奋的画家之一,不会放过任何微小的人物特性,更不会无缘无故人为增添任何异常特征,因此,蒙娜丽莎左眼内眦处很可能就是睑黄瘤,也叫胆固醇痣。

睑黄瘤为代谢障碍性皮肤病,是黄瘤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脂质沉积于眼睑部位而引起的皮肤的黄色或橙色斑块,多发生在眼睑上,初起如米粒大,微微高出皮肤,与正常皮肤截然分开,边界不规则,甚至可布满整个眼睑。睑黄瘤属于脂质代谢障碍,患者多伴有高脂蛋白血症和/或高胆固醇血症。

 为何蒙娜丽莎会有睑黄瘤?

一种原因是遗传性胆固醇代谢异常,通常会进一步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据所知,蒙娜丽莎的人物原型是Lisa del Giocondo,为16世纪初佛罗伦萨银行家的妻子,死于佛罗伦萨,享年76岁。蒙娜丽莎的高胆固醇血症和睑黄瘤可能不是由于遗传性胆固醇代谢异常引起的,因为这种遗传异常通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太可能如此长寿。
另一种可以解释的原因是尿液中有大量蛋白质丢失,即患有肾小球疾病,如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还有一种原因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这种情况下患者也会有胆固醇升高,出现睑黄瘤。那么,如何解释蒙娜丽莎的睑黄瘤是由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呢?根源可能就是血压的升高。
首先,肾脏疾病本身可能与高血压相关;其次,仔细观察并和达·芬奇同期的女性画作比较发现,蒙娜丽莎的手指是肿的、指关节轮廓不清,这表明有液体潴留。另外,数百年来,我们一直看到的蒙娜丽莎的脸部是浮肿的。这些都提示蒙娜丽莎有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即患有合并高血压和蛋白尿的肾脏疾病。
如果能够测量蒙娜丽莎的血压,对于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压通常是降低的。遗憾的是,要到110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和理解了血液循环的概念。达·芬奇的一些作品虽然对人们理解血管的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对血管的功能还不了解,在他生活的时代,血液循环的概念尚未建立起来。而高血压的概念要到3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临床,直到1896年意大利人Scipione 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之后,才使得可以在临床中测量血压。

 蒙娜丽莎的血压会是160/110 mmHg吗?

疾病的表现可能在几个世纪里都保持不变,但是对疾病病理生理的研究却会一直变化。

我们回到蒙娜丽莎的血压问题。有多少人会认为她的血压可能升高到160/110mmHg?这将意味着患有肾脏疾病,很可能是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然而,血压值并不能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除了血压,还应观察她的小腿、测量尿蛋白,如此,才能明确诊断FSGS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蒙娜丽莎之后又活了40年,猜测导致她手指肿胀和睑黄瘤的医学状况一定是自愈了……

本文编自:ISH HYPERTENSION NEWS, OCTOBER 2020,What was the blood pressure of Mona Lisa?

原文作者HERMANN HALLER教授是德国知名高血压专家,喜欢研究肖像画的医学诊断。他认为,“一方面,可以增长自己和学生的智慧,用医学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画作,用医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除了观察发现画作上的“病因”外,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画中人的历史背景,可以将病史纳入诊断思考。”

作者简介

知名高血压专家

HERMANN HALLER

Germany

Hannover Medical School, Clinic of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Hannover, Germany


西方对心血管的研究是从古希腊开始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年)认为血液来自心脏,血管与心脏相连,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并记载了部分心脏疾病的不同体征和症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描述了鸡胚的心脏搏动现象,认为心脏是最先长出的器官,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渐成说”,不过他对人体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认为血管内充满了空气。

✳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年)通过解剖人体,最早发现了血管及其动脉、静脉间的区别,不过他并未弄清楚动脉搏动与心跳之间的关系。

✳埃拉西斯特拉特(Erasistratus,约公元前304—250年)详细观察了心脏的外形以及动脉、静脉、微血管在人体全身的分布,第一个精确描述了心脏的半月瓣、三尖瓣、二尖瓣等瓣膜的结构,并且推测瓣膜的作用可能是阻止血液回流入心脏,不过他没有认识到心脏的动力作用。

盖仑(Galen,129—200年)被尊称为希腊医圣,他对医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上的运用价值,他正是通过解剖猕猴等动物发现了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并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血液沿着动脉流向身体各部分,在各部分执行生命机能后又退回左心室,如同涨潮和退潮一样往复运动。不过他误认为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这是他的研究成果存在的致命缺陷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当时实施的禁止人体解剖的法令使他从未亲眼观察过人体的解剖结构;由于盖仑的精气学说所持有的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人体的构造是因造物主的目的而设计的观点正好与基督教教义相容,他的理论被教会塑造成不可动摇的圣经式教条,在此后的1000 多年里一直被奉为真理,极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在宗教笼罩西方文明的最黑暗时期里,阿拉伯地区因受宗教的压制相对较小,出现了一位医学大家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年),他发现主动脉有三个瓣膜,瓣膜的开闭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相配合,共同控制血液的流入与流出。

✳叙利亚医学家纳菲(Nafis,1213—1288年)首先发现盖仑关于心脏左、右心室间的隔膜存在孔道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血液不可能从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并率先提出了肺循环理论,即右心室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达肺,然后再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室。遗憾的是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发现血液的功能在于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心脏有四个腔,并证明瓣膜的作用是阻止血液回流。

✳维萨里(Vesalius,1514 —1564年)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他系统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纠正了很多盖仑提出的错误论点。由于他实施的人体解剖研究极大地触犯了旧的传统观念和法令,他受到了教会的长期迫害,直至死亡。

塞尔维特(Servetus,1511—1553年)的命运则更加悲惨:他描述了血液是如何通过心脏的四个腔室并从肺中获得氧的过程,已经接近发现血液循环。但是,由于他的观点背叛了宗教,最终被教会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

✳意大利解剖学家法布里休斯(Fabricius,1537—161年)发现了静脉中瓣膜的结构、位置和分布,却没能认识这些瓣膜的真正功能。

参考文献:

[1]叶湘漓,王跃群,吴秀山,李大力. 人类心血管系统的研究历程[J]. 生物学教学,2014,09:28-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