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二 第32讲 犀角地黄汤 再说泄心汤
学习日志大医传承二第32讲犀角地黄汤再说泄心汤
文章重要观点或知识。
1.犀角地黄汤
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有淤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犀角、地黄、白芍、牡丹皮
化淤血并不是犀角的能力,是牡丹皮桃仁。甚至于生地,也不是化淤血的能力,它是一个养血的能力,但是它又有一点缺点,有点害胃的成分,你吃了不好受,你不舒服,也说不出疼,也说不是胀。说不清憋了多少个时间,说泥膈,就把这害胃、腹疼、腹胀,就区别开了。
2.附子+三黄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它特别点出来背恶寒,背恶寒,唯独背恶寒和发热恶寒不一样。发热恶寒是全身的感觉,厌恶寒冷,这只是背恶寒,就是他循环功能虚弱,带到背部的血液就相对少,所以体温也相对不足。一切的能量都相对不足,所以在心下痞,治心下痞的时候,要提高一下循环,就是用的炮附子,这是附子泻心汤和泻心汤的区别。
3.为什么叫泻心汤。
心下的该排出去的东西排出去,它有个范围,上不过胸,下至腹。其实它一个界限就是心下、脐上这个部位,把这一个区域的东西排出去,这叫泻心。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把心下到腹的热,有害的物质排出去,这叫泻心,这是目的。至于在排的方法上,小有区别。
4.生姜泻心汤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56克、干姜14克、半夏100毫升、大枣12个、党参42克、黄芩42克,黄连14克,甘草42克
主要是干嗳食嗅,这个呕,呕逆得厉害,所以用生姜,重用生姜。
5.半夏泻心汤
半夏100毫升、黄芩42克、干姜42克、人参42克、甘草42克、黄连14克、大枣12枚
半夏泻心汤的下利,恐怕要比生姜泻心汤下利要重,次数要多,所以重用干姜。
6.生姜与干姜的区别。
生姜的作用,吃了胃里头发挥着作用,止呕。干姜就不是,干姜是从胃下去到肠里才发生作用,一般干姜是止利的。
7.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半夏100毫升、黄芩42克、干姜42克、人参42克、甘草57克、黄连14克、大枣12枚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甘草缓急作用。
这肠的运动太剧烈了,因为两次的误下。第二一次是用丸药下的,丸药长时间的在肠里发生作用,甘草把肠里的剧烈的运动缓解下来。往往对受体的这种反应,在过去习惯的就说甘草解毒。这个丸药是个什么东西,在习惯上说,丸药用的泻的药物是巴豆霜,是巴豆去了油。这东西在肠里这个毒性是有比较长的时间排不出去,用这么多的甘草就是去缓解这个毒性。
8.以上三张泻心汤的区别。
其实这三张方子差不多,有点儿差别,这个差别就叫个性。你看变化了一味药,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一个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第一个变化呕,第二一个变化就是有下利了,把大黄去了,换了干姜了,芩连没动,芩连也是治利的,用生姜是什么,是因为有水气,用半夏是因为需要降逆,这一个是误下造成的下利,又用了丸药,再一次误治,用甘草,大量的甘草去缓解肠的丸药的毒性。
9.伤寒六经是什么?
伤寒六经是伤寒的六个过程,不是百病的过程。你要把六经作为一切病,所有病的一个辩证方法,那你根本就不懂六经,张仲景为什么叫伤寒杂病论,为什么后来有一个人说伤寒论,又写了一本《金匮要略》。也就是说,中国人早已经知道,六经是伤寒的六经,不是百病的六经,杂病是伤寒中的杂病,不是六经中的杂病。你要把这个关系弄清了,你就全明白了,你看我一再的反复,在六经求真里说,六经是伤寒的六经,不是百病的六经,杂病,是伤寒中的杂病,不是六经中的杂病。
10.胃家实
胃家实是六经上的,胃家实这三个字不是孤立的,它有一个内容。第一个是发热恶热,脉洪大滑数,不大便七八日,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潮热,神昏谵语,这是胃家实。这一大堆合起来叫胃家实。
11.病因规定这病理过程的特殊性。
不同的病因,都有一个不同的病理过程,每一个特殊的病因,都在发生一个各自不同的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