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先秦脉法——脉诊之不传久矣
作者/张东
脉诊之不传久矣,而脉诊在帮助我们诊断中医的疾病图景方面如此重要,我们看看历代的经典就知道了。我们知道《黄帝内经》往往会将原则性的、根本性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例如《素问》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等,然后是叙述阴阳、藏府等基本问题,在这些问题谈完以后紧接着就连用四篇文章专门谈脉诊,即《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三部九侯论》。
四诊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哪一诊象脉诊一样用这么多的篇幅和文字,可见脉诊的重要。《素问》云“治之要极,无失色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四诊中脉诊在《难经》的篇幅也是最多的。《伤寒杂病论》开篇第一篇、第二篇就是《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六经正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四诊中唯有脉诊出现在标题中,而且是放在某某病后的第一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开篇第一句话“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52。脉诊放在最前面,可见脉诊的重要性。而在后世历代的中医四诊著作中恐怕没有一个象脉诊那样有这么多著作,甚至还有《脉经》,被称为经,恐怕只有脉诊。由此可见脉诊的重要性。
脉诊如此重要,但为什么会的医生很少,因为大家都认为脉诊难学。其实不是脉诊难学而是当我们不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不对,甚至南辕北辙,当然就学不会,本书所说的先秦脉法并非只是先秦文献记载下来的脉诊资料,而是先秦所建立的中医脉诊的原理以及它的核心思想。明白于此,就找到了学习脉诊的门,门找对了,路就不难。
有些学者说脉诊完全是医生的主观感受,每个人都不同,怎么学?其实中医的四诊无不是医生的主观感受,舌诊、面色、听声音、闻气味都是医生主观感受,问诊尤其是,当你问一个患者口干吗,患者有一个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告诉医生,医生根据自己既往的主观感受再主观想象一下患者的主观感受,这其实是一个三重的主观感受。如果你说主观感受都不可靠,那历代中医都是怎么看病的呢?其实,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在一定范围的,就像红色,除非色盲,否则我们看到的都会是红色,视觉、听觉如此,触觉也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脉诊完全是可以相对客观的,而且脉诊是完全可以重复、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只要背后的思想和学习的思路是对的,脉诊并不难。(完)
(作者:张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