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楼宇烈:禅宗,到底有什么智慧?
2
02
1
3
01
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但对于禅宗又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对于禅宗的许多公案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也不知道禅宗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其实禅并不是彼岸世界的东西,也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们中间,禅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言论、行为、思想。
禅宗是非常注重现实的,用禅宗的话来讲叫做“当下”。我们的生命要有意义,只能够在当下体现出来,因此要活在当下。既然要活在当下,修也要修在当下,悟也要悟在当下。
慧能在《坛经》里面多处这样讲:“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哪来什么角啊,就是说,离开当下是求不到的。
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我敬仰的是佛陀,“完成在人格”——完成就在自己的人品,“人圆佛即成”——每个人只要修养得好那就是佛了,“是名真现实”——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所以学禅就是要从你的本分事做起。
学禅有没有一个次第或者道路可循?有。那就是三句话,或叫做“禅学三要”“修禅三次第”。
禅学三要
做本分事:做好你现在应该做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体认自我。
持平常心: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
成自在人:身在外境中,却不为外境所束缚。
做本分事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现在应做的事。你现在在干什么,那你就继续干什么。
有人听了不解,会问:“既然你已经这样了,那你要修什么呢?”但这正是佛教所讲的“无修之修”,这其实比你要想通过学一个方法去修是更难的。
因为一般人都是不太安于自己现状的,总是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想着另一件事,而且总觉得我手里做的这件事是委屈了我这个人,而我心里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适合我做的事。
所以说要能够做好你手下的本分事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禅正是要在这个地方考验你,锻炼你。
我们常常讲事情要从脚下开始,你怎样才能使得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脱离你现在所做的事,这只能成为一个空想。
你要是能真正做到做本分事这第一步,你也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你就开始认识到禅的真谛了。
禅不是要让我们离开现实世界去幻想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而是就在现实生活中让你去体认自我。
学人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帮我解决种种烦恼啊?帮我解脱掉绑在我身上的种种绳索啊?”
很多禅宗祖师们在回答他们的时候,就会反问“谁绑住你了?”没有人绑住你,是你自己绑住你自己的,这叫“自寻烦恼”。
你自己有了分别心,自己讨厌这个现实生活环境,讨厌这么多的包袱,就想跳出这个现实生活环境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可是有这样一个清净的地方吗?没有!
看起来你是跳出这个环境了,可实际上你是放下这个包袱又去背上另一个包袱,逃出这个牢笼又去钻进另一个牢笼。
禅宗是非常强调当下就觉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没有烦恼的,只是你自己把烦恼加在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个宗旨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
你要离开现实的世界要去寻找一个清净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烦恼,因为你找不到。
所以我们要从当下的本分事做起,这是第一步。
持平常心
第二句话是“持平常心”。这句和前一句是相通的,但要求又提高了一步。
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能做到对你所做的事没有计较呢?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所做事的赞扬或批评?是否会因为别人说风凉话心里就不高兴,别人说了好话就心里很舒服呢?
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
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个禅师“你平时修炼不修炼”,他说当然修炼了。又问:“你怎么修炼啊?”他说是“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别人就纳闷,说这也叫“修”吗?他说当然是修了,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百般思虑,睡的时候不好好睡,千般计较。
本来很普通的吃饭睡觉,可很多人就是要想东想西,吃到好的心里就高兴,吃到差的心里就埋怨。
对于这些事你能不能不计较任何好坏呢?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能不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哪“八风”呢?利、衰、毁、誉、讥、称、苦、乐。
“利”就是顺利,“衰”就是衰落,“毁”“讥”就是毁谤你、讥讽你,“誉”“称”就是赞扬你、吹捧你。要在这八种情况下都能不动心,必须禅修达到相当的境界才行。
我常常讲一个故事: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跟佛印禅师关系相当好,一个住在江南,一个住在江北,平时经常来往。
有一次,苏东坡坐船过江去看望佛印,恰好佛印不在寺庙里,他就一个人在寺庙里转悠,看到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十分庄严,他就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写完很得意,交给小和尚说等你师父回来交给他看,然后就走了。
佛印回来看到这首诗,提笔在上面题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小和尚给苏东坡送回去。
苏东坡一看很纳闷,心里很不以为然,心想我写那么好的诗,居然评价是“放屁”。所以他就马上坐船去找佛印禅师,要跟他辩辩理。
苏东坡见了佛印禅师,佛印就跟他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我这么一“屁”怎么就把你打得过江来了呢?
你们看,苏东坡的佛学修养是相当高的,对佛学的义理也理解得相当透彻,可是碰到这样具体的事,他还是不能用平常心去对待。
大乘佛教讲“六度”,即从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的六种修炼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其中的“忍辱”,我们常常将它理解成忍受屈辱,比如别人打你、骂你,你都能忍住,甚至别人打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也送上去。
其实佛教里讲的“忍辱”不只是忍受屈辱,你还要能忍住人家的吹捧。对于别人的毁、讥,你可能忍住了,对于别人的称、誉,你能不能也不为所动?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03
成自在人
第三句话是“成自在人”。所谓“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没有任何烦恼的束缚,那不就是自由自在吗?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写的佛、菩萨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
《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怎样才能成自在人呢?什么是大自在境界?禅宗里也有描写,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
这句话在一般思维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过这个要说的是,你不要被外在的相状所牵动,你虽然整天在吃饭、走路,但不会被米、路这些外境所干扰,而你又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外境。
修禅并不是要你躲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什么东西都见不着,好像这样就不会被外境干扰了。其实就算到了深山老林里,要是你的心不净,你产生的种种妄想念头可能比在热闹的地方更多。
禅宗讲你心净了,才能佛土净,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起心、不起念、不着相,那你就自在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