咵汉口|长江后浪推前浪 由高峰跌入低谷的戏曲

近代城市的繁荣少不得娱乐,势必滋生戏曲百艺以及承载它们的各种舞台。时代变化,适应人们的娱乐业与时俱进,戏曲由大众娱乐今已沦为小众捧场。

“芦棚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听罢道情看戏法,百钱容易剩空囊。”(《汉口竹枝词》)清末民初,汉口的民间艺术繁荣,著名的热闹窝子有后湖、老圃和四官殿火场等。这些活跃的街头演出催生了各种唱词、相声、评书、杂技等艺术的繁荣。同时,街上的茶楼、酒馆盛行。出入其间唱地方戏的“唱婆子”是最早的文艺工作者。“黑漆包头白粉腮,竹篮携去店门开,等闲爱听清平调,十个铜钱唱一回。”更大的场面出现在商业会馆、公所,每有聚会少不了“文酒笙歌”。如山陕会馆、药帮会馆、广东会馆等,都筑有戏台,“为春秋两祭演古酬神而设”。可以说,正是市民化的娱乐活动催生了各种戏剧杂艺的繁荣。

据1934年《汉口市政概况》统计,汉口演出戏剧的茶馆有37家,如天一上演汉剧和楚剧,汉字、满春等14家上演楚剧,琴鹤等20家专门打皮影戏,遍布武汉的大大小小浑水茶馆里演杂耍和说评书的尚未统计在内。

清芬剧场 田联申摄

仅仅这些当然不是大汉口的水平。汉口的专业剧院有:清芬剧场初建于1913年,最早名丹桂大舞台,后改为美成大戏院;楚风剧院建于1916年,原名长乐戏院,一度改名长征剧院;中南剧院原在汉口兰陵路与中山大道相交街边,是旧俄租界一幢巴洛克式建筑,内部结构依照西方歌剧院模式;天声剧场建于1918年,原名天声大戏院,其越剧演出聚集起租界区一批江浙籍市民;人民剧院由汉口颜料商人韩惠安初建于1917年,名为共和升平楼,两层传统戏楼的建筑特色。曾更名汉口共舞台、汉口大舞台等,与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海天蟾第一大舞台齐名,现在仍维系着旧汉口“戏窝子”的热闹;

锣鼓家业惊天动地,惊堂木拍得“叭叭”响,汉口的舞台开始兴盛便具有强烈的市民化色彩。至民国八年(1919年)“新市场”开业,汉口最大的热闹窝子就是民众乐园。至少有半个世纪,这里是武汉乃至中国中部的娱乐中心,每个人都知道它,正如上海人知道大世界,天津人知道劝业场,香港人知道吉尼斯。作为大型综合性大众娱乐场所,它的出现是汉口成为现代城市时尚之都的标志,汉口人的文娱生活就变得不同以往了。

大光明戏院(中南剧场)的海报 朱汉昌藏品

文艺和舞台相辅相存,共创繁华景象,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版块,也是市民精神的活跃部分。百年来的文艺舞台,无论京汉楚等传统艺术,还是话剧歌剧等新文艺,都诞生了一批享誉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艺术名家和精品力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这座城市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为之浓墨重彩。

京汉楚杂 好戏连台

“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汉口这块沃土,是京汉楚三大剧种及百业杂艺成长的摇篮。一定的时代环境产生的文化,在这个富有创意而又有无穷魅力的舞台上,异彩纷呈,繁荣发展,共同谱写了武汉文艺史的精彩篇章。

北京宣武区虎坊桥有座湖广会馆,从清代嘉庆年间起即为两湖同乡集会、公宴之地,这是徽班进京的见证地之一,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曾在此演出。我们偶经湖广会馆感到格外亲切,进去观赏戏楼和演出场面,并看到有关谭鑫培的碑文。谭家祖坟在武昌大东门外,祖籍在江夏流芳谭左湾,其家族七代相承从事京剧,书写了梨园佳话。谭鑫培幼年随父亲谭志道进京,有“谭叫天”之称,创立“谭派”,被梅兰芳尊为京剧之父。其家乡新建有谭鑫培公园,2009年曾举行谭鑫培京剧艺术节,旨在以文化复兴促中部崛起。

汉口镇早在清朝前期就有从事“贱业”的“乐户”和与“青楼”分离的戏班,这些专业人士逐渐集众家曲艺之长孕生了汉调(汉戏)。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印的叶调元著《汉口竹枝词》中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当时汉口有十余个唱汉调的戏班,说明它已是一个声腔完备的剧种。

至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得以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以中州韵湖广音演唱皮簧,出现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局面。当时米应先曾以演《战长沙》中关羽而名誉京师。余三胜曾掌管享誉京城的“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多年。春台班亦以汉调演员为台柱、以汉调皮黄为主要唱腔而蜚声梨园。程砚秋先生曾说“汉调二黄是京剧之祖山”,汉调成为京剧形成的三大源流之一,为它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汉口广东会馆舞台

京剧

京剧界有一个说法:“不在汉口这个舞台唱响,就不能叫真正的名角。”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几乎都在汉口登台演出过,如梅兰芳、谭富英、金少山、程砚秋、李万春、王虎辰、侯喜瑞、俞振飞、林树森等等。梅兰芳1934年在新市场演出时,本来只计划三天,后来再加演三天仍不能满足观众要求。演到最后一场时,新市场特制了一块大横匾牌,上写“文学博士梅兰芳”,由两人抬着游行于街巷,路人皆驻足。京剧名武生李万春1933年11月应邀到新市场演出,不但连日皆告满座,且每晚都人满为患。剧场不得不于8时左右即将前后栅门关锁,演出一直持续了40天,卖座始终不减。

至抗战以前,武汉京剧发展鼎盛,汉口是与京沪津齐名的京剧唱戏码头。一些老戏迷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当年亲历的许多演出的花絮:程砚秋首次来汉演出,“新大”剧场的铁栅子被挤断;德国姑娘雍竹君受名师指教来武汉挂头牌演梅派《玉堂春》;老猴王王虎辰演到半夜遇宪兵严查,几个跟头打进街那边的旅社;头牌文武老生刘奎英演《天河配》时拉着绳子“上天”,被滑轮夹断了食指……

正是因为京剧在武汉的名角多、演出多、观众多,武汉与北京、天津一起赢得中国京剧“三鼎甲”的地位。京剧演出至今不衰,武汉有京剧票社组织,说明所谓京剧之“京”,不是专指北京。因为京剧和汉剧两个剧种的血缘关系,最早曾演京剧的茶馆丹桂、天一、满春,还首创京汉合演,以与其他茶馆竞争。每逢“京汉合演”,剧场盛况空前,观众反应强烈,成为戏剧界一大景观。

汉口山陕会馆的舞台

汉剧

汉剧是湖北古老的剧种,有200多年历史。同治、光绪年间汉口被辟为商埠后,汉调各路名演员、名教师聚集于此,举办了三届科班,培养出一批享誉剧坛的演员。辛亥革命后,又在春满茶园开班授徒,培养出吴天保、周天栋、郑天龙等,汉剧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艺人大为增加,最多时曾达七千人,且一些流动班社的艺人尚未包括在内。这些角儿早先分散在满春、老圃、新市场和天声等戏园,20年代后期汇聚长乐大戏院(今楚风剧场)。人才济济,行当齐全,各演各的拿手好戏,把汉剧推向鼎盛。如余洪元的《兴汉图》、吴天保的《哭祖庙》、尹春保的《二王图》等等。

到大革命时期,汉剧又突破陈规,吸收女艺人参加演出,并举办训幼女学社(又名新化女科班),培养出以新化钗(即陈伯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女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的领导下,组织了十个汉剧流动宣传队,由傅心一、吴天保、周天栋等率领分赴川、湘、鄂西等大后方演出。在重庆、成都一带演出了《淝水之战》、《江汉渔歌》、《文天祥》、《岳飞》等剧目。他们的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宛转歌喉一串新,汉滨如见弄珠人。乍逢赵女来秦殿,何减梅家有洛神。嫠面凄凉传古恨,批鳞慷慨奋微身。繁灯急管移情地,莫向遗编问假真。”1952年陈伯华主演汉剧《宇宙锋》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时,南京大学文史名家胡小石如此盛赞。

陈伯华有“东方美人”之称,她出生于汉口坤厚里,1927年学演花旦,15岁以筱牡丹花的艺名主演《霸王别姬》、《风尘三侠》,名噪武汉三镇。陈伯华创造性地对汉剧旦角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其花俏细腻、委婉深沉的“陈派”唱腔饮誉全国。在50余年艺术生涯中,她融青衣、花旦于一体,演出过几十出独具风格、技艺精湛的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丰富和提高了汉剧艺术。

前进四路原楚风剧院(已拆)田联申摄

楚剧

武汉的另一地方剧种是楚剧,原名花鼓戏,即黄孝花鼓。以前一直被官府列为“有伤风化”的“淫戏”,最初这些戏班子只能在后湖空地上闹豁子,或在黄孝河码头的土当一带演出。它没有乐弦伴奏,只靠后台人帮腔接腔,故又名“哦呵腔”。

1900年前后花鼓戏才开始在茶园中“挂衣”,即化装清唱。黄孝花鼓戏被官府屡禁不止,反倒在租界的茶馆唱火起来,首先有“同庆班” 艺人进入汉口租界三码头的清正茶园演出,主要剧目有“三个辞店四个楼”等,多达60余出。辛亥革命以后,法租界演出花鼓戏的茶馆达二十多家。其他租界茶园争相效尤,有黄孝花鼓戏茶园17家。一个土得掉渣的地方剧种竟在外国人的庇护下得以发展。

1926年汉口戏剧界筹建湖北剧学总会,沔阳人李之龙把花鼓戏引进民众乐园(当时叫“血花世界”)演出,并将它定名为“楚剧”,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舞台。从此楚剧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它成功地进行了两项改革,有了舞台布景,用了胡琴伴奏,一经推出便备受欢迎。

楚剧当时在民众乐园日夜两场,场场客满。一个场子不能满足观众要求,又在四楼平台开辟了一个场子。楚剧在租界演出一张票是三百文,在民众乐园除了买五百文一张门票外,看楚剧还要另加二百文。观众仍是争先恐后,拥挤不堪,有的观众拿出一串钱(即一千文钱)的票子买一张票,不等找钱就挤进去了。楚剧上演的剧目主要有《吕蒙正赶斋》、《访友》、《送友》、《讨学钱》等等,这些至今仍是各个楚剧团的压箱底剧目。

被拍成电影的楚剧《葛麻》和《刘介梅》在全国有过影响。江秋屏、李百川、章炳炎、江南蓉、王若愚、陶古鹏、姚如春、黄汉翔、沈云陔等一大批艺人,在花鼓戏和楚剧前后两个阶段中都作过贡献,应该载入文化史册。

解放后至“文革”前,京、汉、楚三剧在武汉常演不衰,有些剧目叫响全国。与此同时,杂技和评书也进入辉煌的发展时期。

杂技

武汉杂技源于天门、沔阳民间杂技艺人到汉口后湖的卖艺,后逐步形成班社进入舞台演出。1919年,民众乐园的雍和厅成为杂技表演中心,老圃、凌霄等游乐场也兼有杂技演出。最盛时民众乐园里有几套杂技班子,争奇斗艳,精彩纷呈。由韩敬文领班的亚细亚班魔术团,曾到欧洲多个国家演出,并学习外国魔术,引进以黑幕为背景的光学魔术以及精巧别致的玻璃、金属道具和西洋戏法,颇有声望。韩敬文曾将表演道具置于民众乐园门前,谁能识破就赏一百元,结果没有人能够揭榜。“韩敬文的——巧板眼。”成为当时常用的歇后语。抗战前来武汉表演的中外杂技团体有50多个。

解放后,民众乐园的12个杂技合并建立武汉市杂技团,团址就在民众乐园背后。到民众乐园去看杂技,是市民的不二选择。1992年,武汉建成全国一流的杂技厅,首办“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会徽是以地球为背景的黄鹤在顶碗,已举行9届,是四大国际杂技节之一。

汉口万寿宫的舞台

被冠以“顶碗皇后”美称的夏菊花是安徽潜山人,早年加入夏家戏班,进入民众乐园。1952年,夏菊花受《苏联大马戏团》纪录影片的影响,决意把用口叼花的柔术绝技学到手。训练过程是极端痛苦甚至残酷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向人的身体极限挑战。苦练半年后,当16岁的夏菊花整个身体卷成包菜的形状咬花的时候,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夏菊花用泪水和血汗创造出了令人叫绝的奇迹“顶碗”,把杂技艺术推向高峰。不仅全国轰动,并在国际叫响。

1983年,夏菊花培养的艺术新星李丽萍获得第九届摩纳哥国际杂技大赛唯一最高金奖“金小丑奖”。武汉杂技团相继到法国、意大利、瑞典、越南、柬埔寨、古巴等50多个国家演出,它既是湖北武汉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

湖北评书

以明代江南大说书家柳敬亭为“柳祖”的湖北评书,代有传人,经晚清民国至解放前夕,湖北评书产生了“容(宗圣)、陈(树棠)、江(云卿)”三大流派,达到到炉火纯青的水平,为武汉三镇群众喜闻乐见。李少霆吸取三派之长而成为著名评书艺人。解放后成立的新艺评书队有54人,属于三大流派的弟子辈有38人。由于革命传统教育的推动,湖北评书进入鼎盛时期。

出生于汉正街的何祚欢从小就受到评书的耳濡目染,在武汉四中任教时就成为业余界的评书明星,后来进入人才辈出的武汉说唱团大显身手。上世纪60年代,他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演讲革命题材。根据长篇小说《红岩》、《烈火金刚》改编的《江姐上船》、《双枪老太婆》、《肖飞买药》、《巧劫狱》等评书新段子,舞台上说,广播里播,风靡一时,人们趋之若骛。何祚欢在武汉的知名度,就像北京的侯宝林,天津的马三立,铁岭的赵本山,为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欢乐。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何祚欢的湖北评书征服了一代一代听众和观众。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新市场与南洋大楼

编辑:田联申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京剧“韵白”,要以武汉话为字调?

    或许从京剧发展史中能找到原由--首先,徽班进京,汉调北上,徽汉合流,形成"班是徽班,调是汉调"格局.在京剧从草创到定型过程中有众多汉调艺人如王洪贵.李六.四喜官.米应先.余三胜.龙 ...

  • 猴年石泉县千年古建“禹王宫”非遗汉剧唱响千古传奇

    汉调唱响石泉美,传统曲艺贺新春.2月18日下午,石泉县2016年春节文化活动暨汉调二黄专场演出,在千年古建禹王宫--江西会馆内精彩上演,演员们细腻.传神的表演,吸引了过年前往石泉旅客与全县老少戏迷前来 ...

  • (1)2019汉剧【柜中缘】(武汉)

    (1)2019汉剧【柜中缘】(武汉)

  • 【咵汉口】“民办小学怀又怀...” 源自药帮巷的童谣?

    童谣一般都找不到出处,流传时会有些差异,譬如"一个伢的妈,真拉呱(汉口话脏的意思),洗脚的水,拓粑粑",出自何处.何时,不可考:"红灯.绿灯,爹爹婆婆下农村"还 ...

  • 【咵汉口】花楼街洪益巷培心善堂与抗战孩子剧团

    1938年2月9日下午,八路军办事处专门为孩子剧团召开一次茶话会,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长博古.新四军军长叶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参加了茶话会.那天,中共中央长江局机要科长.秘书童小鹏在八 ...

  • 【咵汉口】阿弥陀佛 消失的大方广讲寺

    汉口大方广讲寺敬赠(章) 这是一枚做工精细的双面徽章,章体为圆形,红铜材质.该章正面为释迦牟尼佛莲花台坐像,边缘处阳刻楷体汉字"南无释迦摩尼佛像".背面外圈阳刻宋体"汉口 ...

  • 【咵汉口】六渡桥铜人像 湖北菜老会宾

    铜人像六渡桥 张垠摄 武汉为九省通衢,汉口为商贸繁盛之地,人口稠密,餐饮业兴旺,常有京津菜.徽菜.江浙菜.川菜.湘菜等在这里汇集,湖北本帮菜在众多菜系的影响下,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独成一体,长期以来也 ...

  • 【咵汉口】前花楼之老照片商铺林立 后花楼夏口县署与张之洞发行的彩票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 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 民初罗汉的<汉口竹枝词>中描绘的前花楼(今黄陂街一段)后花楼(今花楼街一段)和与之毗邻的歆生路,华界与租界这一区域繁盛景 ...

  • 咵汉口 ▏黄陂街的来历 不义之财实难留 逆子飞金黄鹤楼

    <黄鹤楼飞金>的故事有许多版本,然而我认为我妈妈在夏夜乘凉的竹床边给我讲的这个故事,更贴切武汉的人文历史.我为此故事求证过武汉文史专家"武汉通"徐明庭老师,他也认为这个 ...

  • 咵汉口 ▏共享单车在民国时期就有雏形

    现在城市共享单车给市民带来了很好的出行方式,走出家门,在街上看到停放的共享单车,用手机就很快完成开锁,付费,停车关锁等问题,解决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通讯平台方便了市民交通出行 ...

  • 咵汉口 | 从西园到中山公园 漫漫百年路

    中山公园张公亭 汉口市民逛得最多的公园,当然非中山公园莫属,从孩提时代到夕阳红,从凭票入园到敞开大门,克(去)了多少回?每个人都有中山公园的记忆. 西园 1861年汉口开埠,洋人把跑马场带到了汉口,起 ...

  • 咵汉口 | 中山大道南洋大楼

    清末(1909年)汉口水塔落成之后,民国七年(1918年)春新市场(民众乐园)落成,翌年耸立起南洋烟草公司的南洋大楼,及汉口商会大楼的相继建成,撑起了华界风景,使之成为中山大道的精华地段.南洋大楼是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