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误会卡耐基的书?

《人性的弱点》很多人推荐过,我也拿起过很多次,但几乎都是粗略翻看几页就放下。最近看巴菲特传记,里面提及巴菲特为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研读卡耐基的书,并且严格在生活中实践,发现真的很有用。

当时就很好奇巴菲特那么理性的人怎么会看似鸡汤的书?

于是把书找来认真的看,思考,发现原来之前我只看到了表面。

读懂这本书需要搞清楚以下这些内容:

书里面的内容确实很简单,只要识字就能理解,但表达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却并不简单。每个简单原则背后其实需要花费很多力气。

比如赞美别人,看起来夸人是很简单的事,但是实践中并不是的,有多少人夸人夸在了钢板上,让彼此都觉得尴尬?

夸人要夸中要点并不容易,需要认真观察当事人有哪些被认可的优点,需要思考个人特性,需要考虑场合~做了这些还要组织语言~

瞧,多不容易~而这么不容易的事卡耐基只写了个“开头”,并没有写出更多的后续和内涵。

所以卡耐基写的“至理名言”就这样被我以及很多人都错过了。

错过的原因二,除了没有理解背后的深意,也因为他写的太简单太轻巧,让很多人以为:这么简单,会有那么大用处吗?

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记住名字看起来好简单,竟然真的会那么让人觉得感觉良好吗?

是真的是真的是真的~

就如被吐槽的“群发的信息我不回”。为什么呢?因为群发的感觉好像听到大街上录音喇叭的叫嚷,仿佛是被随机选中的,而哪个人不希望自己被特别对待,被人记住。确定对方记住你的起码判断源于:他记住了你的名字。

不过话说回来,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要在现实中做起来真心不容易,特别是接触人多了之后,如何把名字记住并且和当事人对上号,这就是需要下功夫的事,特别是脸盲的人。

卡耐基的书被人误解的原因三、

文化背景。书中提到的很多名人轶事源于他所在背景文化下,那些我们看起来没什么印象的名字在他的文化下确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你可以想象,如果里面的人物全部换成你很熟悉的名人,你看完会是什么感受?

被误解原因四、

书以很多故事做为例子,有他认识的谁谁谁,有他课堂学员的故事。而看家常邻里故事多了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内涵支撑。其实仔细看,卡耐基是做了很多功课的,比如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书、富兰克林自传等。他吸收了很多东西之后,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也许有人会觉得是用故事堆叠,有点唠叨,而从效果来看故事确实让人更易阅读,也是为何成了这么多年的畅销书。

被误解原因五、

很多人以为看了这本书就能给自己人际关系带来大改变。错了!这也许是被普遍误认为鸡汤的又一大原因。因为很多人发现为何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即将不一样,但是看完一个月之后自己生活好像还是没有变化。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看了并没有去“实践”。好像看了就会了,好像当时看的激动不已就以为自己真的掌握了。

不是的。

生活看起来简单,其实挺复杂的。同一事件,心情不同时,你的态度会很不一样。你心情好时赞美别人容易,你心情不好时呢?

并且再简单的事情要坚持做也不容易。比如都知道每天背10个单词,坚持三年基本上英语就不会差了。但多少人能坚持呢?

所以实践是相当不容易的。而其中的不容易并没有在书里提现出来,反而举例的那些看起来他们都很轻松的就学会了。

人性是复杂的,比如面对已成定局的事,很多人就是没法接受,要否认,要痛苦要纠结。书里写到:“事情既然已经如此,自己就没有必要去自寻烦恼,而应该忘记这一切,在心底寻找快乐。”立即忘掉痛苦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但确实有人能够做到。

因此这本书的内容不能仅仅以简单复杂概括,也不能以对的错的概括,它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复杂性。

误解原因六、

我们以为大多数人都是理性的,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时候都不理智。

理智的人不会因为别人当面指出你的错误而产生反感甚至怨恨。理智的人听到批评意见会认真评估并自省。而现实是在生活当中很少有人真正具有逻辑推理能力,而绝大多数人怀有成见,每个人都承受着嫉妒、猜测、恐惧以及傲慢的伤害。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但假若有人指出我们做错的事情时,我们就会面子挂不住并且恼羞成怒,对那个指出我们错误的人心怀怨恨。即便那个人是我们亲爱的人,像我们的父母指出我们不对时,我们第一反应也会不舒服,甚至会因此产生争吵。

当然,如果你能够理解并实践本书标题目录,可以不看全书。

以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