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倩影英姿皆入品 春兰秋菊尽含芳 汉口时尚和浪漫发源地
品芳照相馆在中山大道汉口总商会对面。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照相业开始从沿海传入内陆。当时,有位广东人在汉口回龙寺(今大兴路)开设了一家“荣华照相馆”,这便是汉口的第一家照相馆。随后,有个姓庄的江苏人也在回龙寺一带开设了一家名为“鸿图阁”的照相馆。
在20世纪20年代的《武汉指南》上,武昌“显真楼”做了一则广告,称“本馆创设与清光绪中叶,创国内照相之先导,赴东西各国考查,经验宏富,出品精良”,借以扩大影响,广揽生意。
1938年武汉沦陷,日军把蛇山划为军事区,不准任何人出入。“显真楼”严氏举家迁往汉口法租界的潞安里,在里口开设一间露天照相馆,不久又在南京路共兴村(今名文华村 ) 友益街潞安里口打出“显真楼”的招牌。汪伪政权成立后,严氏的第三代传人关闭了南京路共兴村的店子,搬到江汉路重新开业。抗战一结束,“显真楼”就由江汉路搬到黄鹤楼原址复业,1946年,“显真楼”摄制了一套《武汉风光》照片,有汉口中山公园、江汉关等,十分畅销。
中山大道748号民生路口的“品芳”照相馆是一道靓丽风景。过去店门两边的人像照片橱窗,除工农兵外,还有著名戏剧电影演员照片,很吸引人。一楼店堂墙上也是挂满照片,堪称摄像艺术的殿堂。
品芳的创始人李炳声是江夏人。1914年,25岁的他到汉口这边来创业,通过湖北官钱局王殿芳的关系在民生路口租用一家四层楼房,创立了“品芳照相馆”,领时尚风气之先,很快占据了市场。到1938年武汉沦陷前,李炳声已是万贯家财,还在统一街口开了当铺,经营棉花、棉纱的商号,在六也村有两栋公馆,在民生路左边、辛仁巷都有房产。他还是普爱医院的股东,店里员工拿他的名片去看病可不收药费。
据说李炳声的管理之道有三板斧:一是严把作品质量关。他把住宅和店铺分开,从不住在店里。每天都是最早来店,除了查看学徒打扫店堂内外卫生以外,还会从一楼检查到四楼,每道工序都要过问,亲自看有问题的底片,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将追究责任。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关,店里的员工一直以来都是笑脸相迎,热情诚恳,如发现职工与顾客争吵,轻则批评,重则解雇。三是信守诚信,每一笔生意都会严格按照与顾客达成的协议办理,规定取相片时间绝不会出现逾期。
1936年汉口市长吴国桢夫人黄卓群给武汉横渡长江第三届获胜者颁奖。
“倩影英姿皆入品,春兰秋菊尽含芳。”老汉口的家庭相册里,哪个冒得几张品芳的照片?
1929年的一天,汉口市财政局长吴国桢轻车简从来到品芳照相馆,为橱窗里的一位妙龄美女像所打动,后打听到她是汉阳铁厂黄金涛厂长的女儿黄卓群,还在汉口市立五小(三教街 鄱阳街)读书。便央求兄嫂出面设宴于黄陂路的美国海军青年会,促成与黄卓群相见,两人终成眷属。据说吴国祯身材矮小,他讲话时不是站在讲桌后面,而是站在它右边,操一口建始官话。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在云樵路(黄石路),吴国桢这位“风流市长”专用的那辆奶黄色的454号轿车,汉口人都蛮熟悉。
多少年以后,品芳展示于橱窗的一位模特儿,就被摄影师王福成娶到,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汉口市政府原址在市府街,今民主街。
品芳也记录过城市的灾难事件。1931年大水淹城,湖北水灾急赈会、燮记照相馆和品芳照相馆拍下大量照片,传播世界。燮记主要拍武昌,品芳所拍摄的汉口“商慈各界”抢险救灾场景中,可见洪水淹至汉口市府门前“天下为公”坊下,证明当时水深“约计丈余”的说法比较靠谱。由史密森学会收藏的一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民生路口和门头挂有五六个招牌的品芳老店,位置显著。整个中山大道,照相馆有几十家,唯有品芳规模最大,店内共有三个照场;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代一代的技师,称得上汉口摄影行业人才的摇篮,桃李满天下。上世纪80年代,品芳还引进美国柯达和日本富士的彩色扩印设备,开汉口彩扩之先河。
中山大道长生堂。 摄影钱汉明
翩翩捷捷少年郎,
不着长衫着短装,
胡蓄威廉头拿破,
文明模样仿西洋。
《汉口竹枝词》
民国初,剃头铺改为理发厅,这是时代的进步。汉口人对西洋发型趋之若鹜,当时稍有身份的男士都留着西洋发式。汉口的“长生堂”可谓与民国同行,创立正值辛亥鼎革之际,新旧交迭,文明开化风行之时,顺乎时代,倡导文明理发,可谓恰逢其时,以“毫发技艺”和“顶上功夫”引领汉口时尚。
来自扬州的剃头匠张聚年创办的汉口长生堂文武理发店,亦“文”亦“武”,理发美容兼推拿按摩,在当时的汉口尚属凤毛麟角。他在汉口巴黎路(黄兴路)租下一间门面,这里处于繁华的法租界,可以说是在富人堆里打滚。富户大室、官绅商贾就成了它稳定的消费群体。
开始这套老式理发有点落伍,不太受欢迎。1928年张聚年被迫离汉奔走他乡。接手的戴恒贵、周德才等人合伙出资二千大洋,添置电烫设备,将店堂装饰一新,还从上海请来8位师傅,男女发型新颖时髦,为此法租界的许多显贵要员及其太太、小姐们都与该店约好,定期前来理发美容。阔佬为图吉利,就连自家少爷小姐的胎发,也要到“长生堂”来剃。一些外国水兵到汉后,也慕名光顾。蒋介石每次来汉口,都要“长生堂”指名戴恒贵及其儿子戴友宝为他剃头,当然工具是老蒋自备专用的。这样,“长生堂”的名气与日俱增,生意如火,这叫“文明理发”。
蔡锷路中央大戏院,解放电影院的前身。
法租界一带相继开设“百代”、“中央”、“维多利”等多家现代影院,欧美电影联翩上映,银幕上欧美绅士们油光可鉴的分头、飘逸的风衣,好莱坞女明星们变幻多姿的发型都对时尚男女产生了难以抵挡的诱惑,“长生堂”周边俨然成了汉口时尚的发源地。
图左巴公房子此角曾为上海理发厅。
后来颇具声名的德记(后改名武汉)、香港、中国(后改名上海)、青年会(后改名万国)等理发厅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开业的。
据说许多国民党军政要员在逃奔台湾之前,不惜冒着“错过最后一趟车”的风险到“长生堂”理个发,然后再走,想必那些奔命孤岛的人都想借点“长生堂”的祥瑞之气。当年在此理过发的人,去台湾后都念念不忘,有些人在弥留之际还在念叨着在“长生堂”理发的那段难忘一刻。
汉剧大师陈伯华有“东方美人”之称,出生于汉口坤厚里,1927年学演花旦,15岁以筱牡丹花的艺名主演《霸王别姬》、《风尘三侠》,名噪武汉三镇。陈伯华早年就定点在“长生堂”做头。店内仍保留着她30年代用过的狗毛坐垫、铜制托盘。特别是到了晚年,“长生堂”仿佛成了她的一位风雨故人。
1952年周德才主动将店子交给国家,改名为“江岸区合作社理发厅”,同年7月20日开张,椅子增加到20把,新生的店子规范行业管理,用传统操作程序和技法服务。1959年该店恢复“长生堂”老字号,曾在全市率先将手推改为电推剪操作,将电烫技术传授给全市同行,起到示范作用。如今老店前后进行五次扩大装修,营业面积达到640平方米。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