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聚乙烯到底“高”在哪里?

聚乙烯作为重要的聚烯烃产品,承载着树脂消费接近一半的市场体量,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大型一体化项目的投产,中国聚乙烯产业规模也呈现了快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平头哥发现,中国聚乙烯项目多为同质化产品,多以中低端型号为主,高端聚乙烯基本以进口和少数几家企业为主要供应商。平头哥不禁会问,中国是不具备高端聚乙烯的生产能力吗?

本文,平头哥将带领大家研究高端聚乙烯行业现状,为中国聚乙烯产业提供方向性发展建议。

所谓高端聚乙烯,是指与普通聚乙烯存在差异的聚乙烯牌号,行业内将普通聚乙烯称为“大路料”,而高端聚乙烯称为“高端料”。高端聚乙烯多以茂金属聚乙烯和高碳α共聚单体的聚乙烯产品。受到高碳α共聚单体的供应壁垒,导致高碳α共聚单体聚乙烯市场供应量较少。并且,受到茂金属催化剂的改进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茂金属聚乙烯成为目前高端聚乙烯的主要的代表。

茂金属聚乙烯简称mPE,是以茂金属催化剂为基础合成的一种聚乙烯树脂,是近10年来聚烯烃工业中的重要技术革新,目前主要被央企和外资企业所控制。茂金属聚乙烯主要产品类型有茂金属低密度高压聚乙烯(mLDPE)、茂金属高密度低压聚乙烯(mHDPE)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其中主要是茂金属线性聚乙烯为主要的代表。

茂金属催化剂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其活性高,可以精确定制聚乙烯树脂的分子结构,包括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共聚单体含量以及共聚单体在分子链上的分布等。与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和铬系催化剂相比,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树脂具有较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较好的均一性。

因此,mPE具备以下性能特点:

1)分子结构规整性高,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强度高、韧性好、刚性好;

2)透明性好,清洁度高;

3)嗅味低,起始热封温度低,热封强度高;

4)耐应力开裂性优。

图1:聚乙烯工艺技术发展历程图(数据来源:亚化煤化工)
茂金属聚乙烯因其在加工性和性能方面的明显优势,而受到市场越来越多青睐,已经在薄膜、管材、以及其他诸多应用领域得到下游用户认可,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国内茂金属聚乙烯主要用于包装领域,占到总消费量的70%。其中mLLDPE占据了食品包装膜和工业包装膜材料绝大部分,制品主要包括:拉伸缠绕薄膜、固体包装袋、液体包装袋、农膜等;其次是PE-RT管材领域,占到25%左右;此外还用于滚塑油箱、注塑瓶盖等其它领域。
图2:中国茂金属聚乙烯下游消费结构
图3:中国茂金属线性聚乙烯下游消费结构
全球主要的聚乙烯生产企业有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巴斯夫、利安德巴赛尔、道达尔、北欧化工、菲利普斯、英力士、宇部、三井化学、住友、旭化成等,他们均有自己的牌号,并且也具有自己的茂金属聚乙烯的牌号。根据NPCPI的统计,全球茂金属聚乙烯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年,基本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根据道达尔的预测,到2025年,亚洲茂金属聚乙烯的消费量有望超过美洲,成为全球最大的茂金属聚乙烯消费地区。
图4:全球对茂金属聚乙烯需求规模(千吨/年)

图:全球茂金属聚乙烯主要企业介

中国茂金属聚乙烯是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每年消费规模在74万吨左右,其中主要依赖进口。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进口茂金属聚乙烯规模在70万吨左右,而产量仅有3-4万吨规模,可见中国茂金属聚乙烯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进口茂金属聚乙烯庞大的进口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口成本的低廉,在中国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而对于进口企业来说,主要集中在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和三井化学手中。
图5:中国茂金属聚乙烯进口企业
中国茂金属聚乙烯的研究和生产可谓困难重重,技术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突破,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目前依旧处于研发阶段。中国茂金属聚乙烯生产的代表企业主要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企业,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涉足了茂金属聚乙烯的生产,并且中石化与齐鲁石化还联合完成了《茂金属催化剂气相聚乙烯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此项目被称为打破了国外茂金属聚乙烯行业的技术垄断,是茂金属聚乙烯行业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图6:国内主要茂金属聚乙烯的技术研究情况介绍
平头哥发现,目前齐鲁石化的茂金属聚乙烯产品,被市场认可的牌号有PE-RT产品QHM22F、QHM32F等,中石油大庆石化被市场认可的茂金属牌号有HPR18H10AX、HPR18H35DX等,独山子石化茂金属聚乙烯牌号有HPR3518CB、HPR1018HA、EZP2010HA、EZP2005HH等,这几家企业是目前中国重要的茂金属聚乙烯供应商。
图7:中国主要茂金属聚乙烯的生产企业情况介绍
对于另外的一个高级聚乙烯品种,高碳α共聚单体的聚乙烯,始终是中国高端聚乙烯供应的短板。高碳α烯烃是指的碳数在6及以上的α烯烃,主要是指1-己烯和1-辛烯。高碳α烯烃共聚单体聚乙烯品种,因其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能和耐热性能,被应用在相对高端的领域。
国内高碳α烯烃聚乙烯主要的供应商为陶氏化学、NOVA化学、帝斯曼、菲利普斯等,他们主要通过进口的模式供应中国市场。但是,中国超过20家聚乙烯企业引进了高碳α烯烃聚乙烯的生产工艺,但是由于高碳α烯烃供应十分有限,所以实际生产占比非常小,仅有抚顺石化拥有1-辛烯共聚牌号,生产规模在8万吨/年。抚顺石化采用NOVA化学的Sclairtech(原Dupont)工艺,C8共聚牌号为DP800,主要用于地暖管材领域。
图8:国内部分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聚乙烯专用料产品统计(数据来源:CNKI,方正证券研究所)
平头哥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高端聚乙烯产业发展的还是在技术领域,茂金属聚乙烯的生产技术壁垒和高端α烯烃的生产技术壁垒。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外技术对中国的输入,平头哥相信,中国高端聚乙烯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型一体化项目的上马,都肩负着对中国聚乙烯产业升级的重任。所以,平头哥大胆预测,未来中国高端聚乙烯下游制品消费领域也将出现升级的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