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场地信息的数据逻辑与表达
这张场地分析是我们小组在MArch Urban Design, UCL时期的作品,国外的设计专业都非常注重前期调研和数据、信息整理,这一点跟国内注重结果的习惯很不一样,所以大家在准备出国作品集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效果图,设计推导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图)比设计结果更重要!
很多同学在准备出国作品集的时候总是纠结这个分析图怎么画,那个分析图怎么改,或者感觉作品集缺了一大堆,但又实在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图。其实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大家总是在为了画分析图而画分析图,又或者过于注重形式总想要画出一张炫酷狂拽叼炸天的分析图,而事实上,大家很多时候往往是恰好忽略了分析图最重要的意义:表达和内涵。
| 项目背景 |
为了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张图,首先介绍一下项目背景: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提炼技术的进步,一种曾经一度因为生产成本高昂而未被充分开发的石油储矿——油砂,逐渐显现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在加拿大北部的Athabasca地区,埋藏着地球上的第二大油砂资源。
2012年,自由摄影师Ian Willms发布了一组名为“As Long as the Sun Shines"的摄影作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在加拿大北部Athabasca油砂区人们的生存现状:死亡率攀升,癌症高发,妇女流产率上升,传统的农业、渔业、林业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由于炼油工业的急速膨胀,地表土地被巨量开垦破坏,森林锐减,在野外死亡的动物尸体中,重金属超标达到正常标准的457倍。急剧扩张的工业化破坏了Athabasca地区原住民(因纽特、印第安、梅蒂斯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而就在1889年,英国殖民加拿大之时,当时的英女王曾与这里的39位法官共同签署的土地保护协议,承诺只要阳光还照耀大地,这里的土地就将永受保护。Ian Willms以当年协议中所描绘的“As Long As The Sun Shines”为题发布的这组照片,充满了讽刺意味。
一张图能说多少事情
这张分析图主要表达的是工业化的膨胀式发展对当地的城市、土地、水文、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和博弈,从历史、地理、产业、时间以及未来预期等多角度描述了场地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预警。
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数据整理等工作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些大量的内容用分析图清晰地表达出来。接下来我会逐步,手把手向大家解释,这样一张分析图是如何绘制完成的,以及它到底阐述了多少内容。
首先从NASA的数据库中获取了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包括高程、水文等(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当地的水网结构),以此建立起这张场地分析最基本的信息底图。
项目场地Fort Mckay,用常规的红色区域表达。
其次,运用了Collage(拼贴)的手法,选取了两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来直观地描绘矿区、尾矿池的位置分布以及它们的空间形态。
利用网格化的手法对这张分析图进行划分,可以体现规整感和严谨感,同时也有助于后期设计和研究中对于场地尺寸的把控。
在网格的基础之上,再建立起两条轴,进一步增强规整感和严谨感,同时它们也分别具有以下几点意义:X轴左侧的文字是我们这张场地分析的标题;右侧的字母E代表East表达方向;刻度用来表达比例尺1:5km。
在文字的使用上,推荐大家使用小字,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增加分析图的精细感,不争抢图纸的表达地位。一般人眼所能看清又比较舒服的字体大小是8-12号字,再大的字体一般更适合用来做标题。
线型的使用也要尽量避免使用粗线,一般不要超过1个像素,会使图面显得细腻。
接下来在底图之上的叙事,同样使用了Collage(拼贴)的手法,用直观的意向来表达了当地原住民的原有产业:农业、伐木业、渔业、传统文化等,并分别标注1-8,用于注释编号;同样,9-11表示油砂业。
其次,充分利用了条状拼贴的宽度,基于我们调研得到的数据,不同的宽度表达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场地的周边,以矩形点阵的形式表达了该地点及其附近的地貌:河流、湿地、森林,并将其拼贴在对应的场地位置。同样是Collage(拼贴),同样是表达意向。
最后,我们进入本张分析图最为精彩的一个部分,也是本张分析图的精髓所在。
将Y轴设定为时间轴来向看图者讲述一个故事,顺着这条时间轴由上至下,分别选取了一张森林照片、一张矿区照片,表达了场地经过开垦由原先的森林密布逐渐演变为矿区荒地的过程。
将最右侧一列的每一个网格区域,按照大网格6x5的分割模式,再细分为为6x5的小网格;引导人们将每一个网格与整张场地网格对应;引导人们将其与图中的城市对应起来。
X轴与Y轴的交点为0,0代表现在,负数代表过去,正数代表未来:因此前3个网格代表过去,第4个网格代表现在,第5个网格代表未来。我们用这种抽象的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网格1:表达在油砂业还未涉足这片土地之前,人们在固有地土地上生活着;
网格2-4:因为油砂业的兴起和扩张,城市被不断压缩,而油砂工业的开垦使得这片土地逐渐变得千疮百孔;
网格5:表达预警,如果继续任其发展,那么这片土地将会完全被工业所侵占,而人们能够生活的区域和空间,将会因为污染、疾病、死亡而逐渐被泯灭。
以上便是这样一张分析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囊括了地理、水文、产业、历史、预期等等,用抽象、直观、简练的手法清晰地将这些内容用一张图全部呈现给大家。
| 经验总结 |
分析图的内涵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作品情况以及掌握到的信息来支撑,不过还是有一些通用的经验和技巧可以和大家分享:
用小字,小字显得精致,8-12号是适合做段落描述和句子的字号,建议使用无衬线字体,推荐Myriad Pro(苹果官方发布会专用字体);
标题文字一般使用12-14号大小比较合适,推荐Futura,Helvetica;
线型一般使用粗细在0.25-1像素的细线,提升作品集版面的精细感,特殊需要时使用0.1像素或者超过1像素粗细的线型;
所有需要使用到的照片素材,必须高清大图,必须高质量,拒绝使用百度搜索出来的图片,拒绝使用low像素的图片,拒绝使用色调不好的图片,素材搜索推荐一个国外的高质量图片素材网站:www.pinterest.com;
配色,网上有很多配色方案,对颜色不敏感的同学请自带PS吸管工具上网参考。
| 表达之外——学术性 |
选择出国深造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所以竞争可想而知,而对于很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实际项目作品的学生来说,竞争力又在哪里呢?
其实学生作品集最大的优势和竞争点就在于学术性——Academic。学生作品的设计完整度可能略显稚嫩,落地性可能稍显青涩,但是对于设计理论和思维逻辑的刻画一定要够学术。那么怎样才够学术呢?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提高作品学术性的见解。
| Study Base |
对于学生作品来说,能做到“够学术”的地方主要是场地分析和作品概念这两个部分。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场地分析这一块,也是国外通常所说的Study Base。
Study Base是课题的研究基础,也是整个课题的信息库。一般来说,这是在一个课题研究开始的阶段需要整理归纳的。在一个课题开题之初,搜集所有场地相关或者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资料,将一切有用的信息梳理归纳,建立资料库。然后,在整理的过程中归纳出一条主线,来引导整个课题或者设计的发展方向。
如果用三句话概括Study Base:
是学术性方案与功能性方案区别最大的一部分
是国外的建筑学院非常重视的一部分
是作品集中一定要有并且提升最快的一部分
StudyBase的传统建立方式:
1. Mapping
也就是场地信息整合。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头绪的时候,把手上搜集到的信息,用叙事性拼贴的手法全部叠加到地图上面,进行信息汇总。这也通常是作品的第一张图,具体的例子见上一篇Bowen的文章。
2. Parametric Indexing
也就是信息数字化处理。这一部分就是将我们对场地的“感觉”进行量化,用数据体现结论的可靠性。比如选取不同的视点结合场地高程进行视域分析,通过分析城市人流量进行城市主干道的或者建筑主次入口的区分,通过坡度分析得出可建设用地范围,通过建筑阴影的分布得出绿化用地的位置等等。这里主要跟大家分享关于自然场地的数据分析分析方法。
2.1 Geomorphology(地理)
这一张主要是表现最基本的地理信息:等高线,高程和场地环境。获取等高线的方法有很多,比较粗略的获取方法有:
通过SU导入Google Map场地(不精准)
使用Grasshopper中Image Sampler对于黑白卫星地图Brightness(明度)的读取转化为高程(基本上是Fake)
使用Rhino插件Lands Design导入Google Earth场地(不精准)
如果是想要获得非常精准的等高线信息,可以用到美国NASA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经纬度就能找到对应的场地地理信息文件。(NASA烧了30亿美元派飞机绕着地球转了N圈扫描出来的)
在等高线的表达上,要注重三点:够细、够密、有标注。线型够细,排布够密,高程信息要用数据标注出来,这个数据不在乎能不能看清,而是体现一种Engineering Style,提升专业感、严谨性和学术性。关于高程标注的方法,运用Grasshopper将等高线取等分点,提取Z轴高度,用Text Tab 3D就能实现。
在底图制作上也不用太复杂,使用虚线网格加强严谨感,再加上一张Google Map的截图就可以搞定。这里推荐大家使用稻歌,可以截取高清大图,还有效果比较多的Mapbox也不错。不建议使用百度地图,渣画质不解释。
2.2 Hydrology(水文)
这一张主要表达的是汇水线,颜色由深到浅代表了水流从高处到低处的流向(水文是最简单也最出效果的Indexing了)。底图制作方法同上,汇水线的制作需要用到Rhino和Grasshopper,使用Grasshopper的Sonic插件里面的Flow,只需要输入下载好的地形Surface,一个电池就能搞定。
汇水线Flow的计算逻辑是:等分点在地形Surface上的由高到低的沿表面流向路径。然后导入AI就可以轻松做出又美又高大上的汇水线啦。
2.3 Gradient(坡度)
对这一张主要表达的是场地坡度。坡度计算和之前两个相比稍微复杂一点:先是通过等高线在Rhino里面生成地形Mesh,然后通过计算Mesh分面与Z向量的夹角计算出分面的角度,然后将计算出的坡度数据对应成相应的Gradient颜色,最终效果就如图所示啦。分面越精细,得到的结果就越精确。
听起来可能复杂一点点,但是逻辑就是这样,有GH基础的小伙伴可以自己试试写写看,不懂GH也完全没关系,其实有写好的电池组,直接输入Mesh地形,就可以得到精确的坡度分析。
3. 扩展
基础的三大件就是这样啦,适用于所有自然类的场地研究。这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传统场地研究方式,研究手段其实有很多,比如ArcGIS,但是这里推荐的GH方法更为简便。在不知道场地研究做什么的时候,先把这三张图丢上去,不会出错,还能加分,并且体现一定的软件技能。如果有余力的小伙伴还可以试试其他的拓展,比如视线分析等等。我在下面放一些例子:
Sight Analysis 丨by Yiwen Liu
Site Gradient Analysis 丨by Yiwen Liu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