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大热”治验一例
患者王某,女,55岁。
2018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两个月余。最近一个月发热越来越频繁,每周发热一次,最高体温体温39°C。发热时恶寒严重,冻得颤抖(患者说打哆嗦)。每次发热都需要静滴青霉素才能退烧。发热常常由于过于劳累或者出汗过多而诱发。伴有尿道灼热感。咽部充血,轻微咽痛,有时还出现出现鼻塞,喷嚏。面色萎黄,容易疲劳。饮食正常,睡眠正常,大便偏干,每日一行。下肢水肿常常在下午或傍晚发生,休息一晚上就能缓解。舌质暗淡,苔薄黄,脉沉弱无力。
综合舌脉,本证仍然是以气血亏虚为主。必须大补气血,兼以清热。
生黄芪120克,红参20克,白术30克,云苓30克,当归20克,柴胡20克,白芍20克,香附2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黄芩30克,干姜20克,熟地40克,川芎12克,桂枝30克,厚朴1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槟榔30克,青蒿20克,忍冬藤50克,升麻15克,泽泻20克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日一剂,14剂。
2018年10月26日二诊
患者服用上方14剂,效果非常明显,未再出现发热,未再出现小便灼热疼痛。两天前因为劳累病情有所反复,又出现了发热。欲服用中药治疗。本次发热未出现小便灼热疼痛,不伴有咽痛,未出现下肢水肿。舌质淡,苔薄白。
方一:上方忍冬藤改30克,加麻黄9克,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日一剂,7剂。煎煮法同上。
方二:上方去麻黄,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日一剂。7剂。煎煮法同上。
先用方一,再用方二。
随访:2020-1-18日,患者带其亲戚来找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说,我今年一年没有出现发热、小便疼痛,感觉也好,浑身有劲,仍然从事以前的工作。再一看,患者较以前胖一些,脸色已显红润,整体情况好多了。
一年多没有发热了!患者很满意,也很信赖我。所以才带着亲戚来治疗冠心病。
体会:这例病人是一典型的气虚发热的病人,她的特点表现为是高热反复发作,不像以往的病人反复发热,只是一种低热。这位病人是一位体力劳动者,自己有一个腌咸菜的作坊,只要她体力劳动增加的时候,就是将咸菜进行挪移的时候,一劳累过度,病就要发作。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劳力过度。发作的时候常常是伴有尿痛、尿道灼热感,尿频的现象不多见。发热的时候,曾多次查血常规,血常规大体正常,白细胞也不高,在正常范围之内。虽然是白细胞处在正常范围之内,乡医还是给他静滴青霉素治疗,静滴青霉素还是能退热。不过发热非常频繁,每个周都发作一次,每次都要打上三四天吊针。总是打抗生素也不是个办法啊,这时他才想起来吃中药来进行治疗!虽然这个病人按照西医的诊断来讲,可能就是一个泌尿系感染所导致的发热,但是她的血常规又不支持这种诊断。我们中医就暂且不管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泌尿系感染导致的发热了,按照中医思维来看,这个病人尤其是在劳力后出现发热,而且面色萎黄,疲劳乏力,再结合其脉象,脉沉弱而无力,就可以判定是一个典型的气虚发热。对于这种发热,我们判断起来,要说容易也容易,要说不容易也不容易,那就看你有没有中医思维。因为很多大夫在处理这种发热的时候,就分不清内伤和外感。如果把一个内伤发热判断成一个外感发热,无论你如何治疗,病情都得不到康复,反而会加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在《内外伤辨惑论》当中就重点阐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问题,所以他才写了《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在书中,他这样说:“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怎么详辨?绝不是验痰、验血,CT、MRI,而是靠望闻问切,全靠你的中医基本功扎实不扎实。这次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我看了很多前线医生发回的舌像、面相图片,再看处方,发现有些危重病人,就是没有辨清内伤外感,出现了误诊误治。所以,我建议各位同道闲暇时再好好读一下《内外伤辨惑论》,为中医事业,为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