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从历史的脉络看 招人与用人

曾经去染丝厂参观过,把素色的丝布放在装有染料的池子里,要黄的就染成黄色,要绿色就染成绿色,要红色就能染成红色。这让大为感伤,心里想,只有丝布能染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也是在说这个道理? 古代的商汤受尹伊的感染,成就了商王朝,殷纣王受到恶来的感染,国家丢了,自己也被烧死。还有什么不能染的?    人的好恶本性是相同的,而所受的教育与环境使人的性情与操守相差很大。《尚书》曰:“唯人生厚,因物有迁。”,孔子也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自然界中,鸟兽有老虎猛禽,昆虫有毒蛇蜈蚣,人类社会难不成就没有这类厉害的角色吗?          聪明有远见的、有力量的、能言善辩的、善于经商的等等各行业都有天生有才的 ,这些人天生就比普通人强,是不会甘心跟普通人一样,一辈子过穷日子,一辈子种田被剥削的。这些人不擅长自己劳作,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是困难的,他们擅长通过出卖自己的天生的才能,依附在权贵的身边才能存活。                那么为了社会的安定,古代的就应该把资源共享出来,给予这4种人,让他们吃白食,什么也不用干。如果不能够满足这4种人的生活需求,使他们在贫困苦难中度过,那么绝大部分的人很有可能联合平民进行造反,进行各种各样的反朝廷活动。            从先秦以前的各种士开始,他们总是处在历史的最前段,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实际坑杀的都是精英阶层,都是士。 没处理好,把大秦自己搞垮了,苏轼还据此怀疑秦始皇是不是真聪明。        最近在思考中国的精英阶层,他们一直是社会的不安定分子。        姜尚为了得到伯乐的知遇,不惜直钩钓鱼来明志;周公为了求贤,“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接纳人才,接连三次洗头洗一半,不得不用手攥住头发迎客,接连三次吃饭停下来招揽贤才;秦孝公为了恢复穆公霸业,颁发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汉高祖、汉武帝为了治理好国家天下,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刘备为了求得贤才,三顾茅庐孔明,未出陇中就已制度三分天下的宏图远略;曹操为了求贤,先后多次颁发诏令,唯才是用,彰显出了一代枭雄的雄心壮志。        历史记载,越王勾践养士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都有门客三千人,而田文(孟尝君)招收任侠奸人六万家在自己的封地薛,齐国的稷下学宫招揽了天下的饱学之士达千人,荀子就是其中之一,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养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就算最不济的田横也有士五百人。

在战国时代,不管是诸侯还是贵族都在争先招揽人才,成为自己的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

所有的门客都是才智多谋,能够勇敢的为主公出谋划策吗?其实并不是。许多门客并没有机会或者意愿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这些人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是只要被招揽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衣食无忧,可以肆无忌惮的寻欢作乐,每天什么事也不用做。

这些人用现在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是吃白食的蛀虫。享用着国家的资源,对民众的剥削,却尸位素餐,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奸人。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国家的治理恰恰需要这些人。

战国时代,这个办法是门客制度。魏晋时代,这个办法是九品中正制度。隋唐到宋代这个办法是科举制。

跟当下的大企业异曲同工,创业者好不容易铺开了个摊子。把企业做大了。都希望当一位好的领导者。为企业谋长远发展。老板的后人治理企业本质上就是继承家业,管理家业。在维持企业稳定的基础上,享受荣华富贵。企业如何稳定?那就是尽量是老板利益与管理层利益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做到全体员工的共赢。

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

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

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

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0)

相关推荐

  • 安平的老板是以岗定人还是以人定岗?

    又要快,又要好,又要小驴不吃草. 这是很多老板的实际想法. 但是,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那里有十全十美的呢? 就拿人才来说吧,有一首诗这样写: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 ...

  • 晓锦源:历史上的接班人问题

    <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耳聪目明: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 ...

  • 晓锦源:大历史学家如何看--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特别受到史记的影响,把荆轲看成侠客,是英雄.这种看法在民间很有市场,大家都觉得这个故事很精彩,人物很丰满.在历史学家眼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大历史学家司马光,也记载了 ...

  • 晓锦源: 古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功夫--讼卦

    周易是本古老的书,这是公认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就从这本书的某些侧面看看古人的智慧高度. 周易有2卦,<讼卦>和<师卦>,且这2卦是紧挨着的.<讼卦>谈如何打官 ...

  • 晓锦源:天马行空看历史

    看历史可以天马行空:  史前时期主要矛盾是人与天斗,人与地斗:文明时期主要矛盾是人与人斗,说白了就是杀人.文明史等于杀人史. 现在讲民主,从印度看,民主等于分裂.新冠病毒验证了这个看法.科学能做的事很 ...

  • 晓锦源:海岸线经济--看不懂的未来

    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城市多数沿河而建.这主要是考虑到水的因素. 历史上的中心城市,多分布于距海岸较远的大陆内地.   沿海城市都不是大城市. 迄今,中国政府已将111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 ...

  • 晓锦源:读点历史1

    很多人都反思秦始皇创建的大秦帝国,怎么很快就灭亡了? 李斯作为统治天下的重要谋臣,能征惯战的将领依旧存在,建立的大秦帝国无论军事.经济.政治都是空前的强盛.大秦的消亡实在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

  • 晓锦源:走进历史的家族受那些因素支配?

    晓锦源:走进历史的家族受那些因素支配?

  • 晓锦源:看司马光的赦过宥罪

    赦源于五帝时期.其主要论证依据是<尚书·舜典>"眚灾肆赦"的记载.有学者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对这种判断辅以佐证,提出尧舜时代已经出现了现代特赦制度 ...

  • 晓锦源:从旅游看物性与人性

    文/晓锦源 鸟类有迁移,古人也有迁徙.这是似乎有相通的之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是旅游热,人们只要有可能都喜欢外出旅游,去哪里旅游说不清楚.喜欢旅游是人的本性.旅游与迁徙都是空间的位移.放在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