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顺治皇帝在位时,发行的通宝版式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为稳定流通铸币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有选择地继续沿用明代旧钱,另一方在北京设中央钱局开铸“顺治通宝”钱。新钱每文重量定为一钱与明钱兑换。这一举措逐渐统一了流通钱的形制,为恢复国民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作为刚刚入关的清朝政府推行顺治通宝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先后经历五次重要改革,最终完成脱离明代而建立清代铸币体系的过程。

五次货币改制铸就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顺治五式”。每一式顺治通宝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为我们后来的收藏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实物资料。

顺治通宝铸于世祖顺治年间。顺治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正式铸行的第一种制钱,面文“顺治通宝”,钱文宋体、均为对读;多为黄铜质,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红铜七成,白铅(锌)三成,称之合金,也就是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通宝刚开始铸造时定位是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但钱币形式一直未能统一。有极少数为青铜钱体趋于扁平,钱缘宽阔。顺治通宝主要为小平钱,少数折二、折十大钱,按背文变化和铸行阶段可分为五式。早期顺治钱保留明朝制钱工艺,使其版式具有明显的明朝钱币特征,而后期彻底从明朝制钱体系中脱离出来,建立了清代制钱风格。

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记局钱,但从现存顺治钱实物来看仅发现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和新共十九局。钱重一钱二分。

     
顺治十七年户部提准十四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重新开铸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分别有满汉文:同、福、宁、东、江、宣、原、蓟、昌、河、临、浙、陕、密字,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他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其中满汉文“福”极其少见,清代顺治通宝背满汉文”福”小平可能为后朝补铸,较少见。

此次改制完全脱离了明代体系而确立了清代制钱风格,完成了从形制上仿造明代制钱到铸造真正意义上的清代钱币的转化过程,在整个中国钱币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