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发 背
手 发 背
毒邪聚结于手背而发者,名手发背,又名蜘蛛背、手背发。其临床表现大致上有两
种证型:一是手背部满肿,锨红疼痛,出脓黄稠,二是手背部漫肿坚硬,不红不热,溃
迟敛难。《疡医大全》引朱丹溪曰:“手发背由风火与湿凝滞而成。初起形如芒刺,渐觉疼
痛,高肿红活,掀热溃速为脓者顺,若漫肿坚硬,无红无热,溃迟者为疽。其证形势大
小但溃深露筋骨者难全。”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手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炎症。 ,
[病因病机]
手背为手三阳经循行部位,多因风热外袭或风热与湿滞于手背;或为情志内伤、饮
食不节、湿热内生与风热之邪相乘,互为搏结,毒聚手背;或为三焦气滞,气郁化火,风
火内动,复感风热之邪,相凝聚结于手背,致使手背部气血壅滞,血热肉败而成痈脓.
(辨病)
1 临床表现 患者初起手背形如芒刺,渐觉疼痛,继则满手背渐渐肿起,掀热疼痛、
恶寒发热,口渴,若工。天左右手背肿痛尤甚,中间渐变软,为已成脓。溃后出脓黄稠,
肿痛日减,发热渐退,疮口易敛.若满手背漫肿,肿硬而坚,微红微热,溃脓迟缓,病
位较深,伴憎寒壮热,头身疼痛,烦闷口渴。若未及时治疗,火毒内陷,可烂及筋骨,亦
可内攻脏腑,出现痈毒内陷.
2 诊断要点 手背满肿,掀红疼痛,出脓稠黄,疮口易敛;或手背漫肿坚硬,微红
微热,溃脓迟,难敛。
3 鉴别诊断
毒虫外伤 手背为毒虫咬伤或螫伤后,手背皮肤多有痕迹或瘀点,急骤间红肿、疼
痛较剧;甚者出现皮肤坏死、痉挛或麻痹.若毒邪走散,可出现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辨证]
1.风热证 局部肿痛掀热,发热恶寒,口渴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火毒内结证 手背满肿,疼痛彻骨,微红微热,肿块坚硬,溃脓较难,头身疼痛,
憎寒壮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自溃后多烂露筋骨,疮口难愈。
[治疗]
初起宜消肿散结,清热解毒,若消散未效,聚毒成脓者,予以清透,适时切开排脓,
保持引流通畅,防止疮毒烂及筋骨、火毒内陷、内攻脏腑。 .
l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风热证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选五味消毒饮酌加连翘、荆芥、黄芩、
桑枝,成脓毒聚者,则用上方加穿山甲、皂角刺;溃后,选托里消毒散加减。
1.1.2 火毒内结证 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溃后,宜扶正祛邪、托毒透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1.2 成药
1.2。1 风热证 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6g,每日2次;或银黄片口服,每次4片,
每日3次。
1。2.2 火毒内结证 六应丸口服,成人每次工0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或清解
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外敷金黄散或玉器散。
2。2 成脓 切开排脓。本病虽肿在手背,有时脓毒聚在掌中间隙,切口应选中指与
无名指间,切至排脓通畅为目的,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勿损伤。
2.3 溃后 外用八二丹提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敷以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若
自溃烂露筋骨者,外敷布珍珠散,盖以生肌白玉膏收口。
[预防与护理]
1 适当抬高患肢,或以胸带吊手臂于胸前。患病初期及时消散,勿使毒邪内结,甚
至形成内陷.
2 手背部外伤及时治疗,有伤口者应作消疮消毒后,外用无菌敷料防护,防止毒邪
感染诱发本病。 '
3 调饮食、情志,避风热寒暑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