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之感,需大补阳气
大家好,我是中医丁主任。(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提到用桃红四物汤这样的活血化瘀之剂,来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其实,造成皮肤瘙痒的,还远不只是血虚血瘀这一种原因。今天,我想说另外一种原因,这就是阳气虚弱。
没错,阳气虚弱,也会导致皮肤瘙痒。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年,我接诊过这样一个男子,年32岁,姓梁。他什么毛病呢?就是上头七窍奇痒。双耳、双目、双鼻孔,外加一个嘴巴,七个窟窿眼儿,特别痒。这毛病两年了。秋冬严重,春夏缓解。所以到了天冷的时候,他捂得比谁都严实,否则就会痒。结果,有这么一回,他一时保护不当,受寒了,结果造成头部孔窍再度瘙痒。
刻诊,见患者面色发白,头戴围巾棉帽子,坐在医家面前,不时流鼻涕和眼泪。涕泪量不大,质地清稀。谈话间,不停地用手来抠耳朵、鼻孔、嘴巴。看舌脉,发现是舌淡,苔白,脉沉迟。患者自述,平时比较畏寒怕冷。一摸患者十指尖,也是冰凉冰凉的。
当时,我就说了,你这是阳气亏少。脑袋这些官窍,都需要阳气来供养。你阳气少,养不起它们,所以它们就刺痒。紧接着,开方,但见——制附片(先煎)、防风、细辛、麻黄、川芎。结果一段时间后,诸证悉平,脑袋上官窍再也不痒了,后期配合右归丸化裁善后,患者两年来的毛病,就全都没了。而且,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我前面讲过,除了血虚血瘀之外,阳气亏虚也会导致人有瘙痒之感。这是阳气不能濡养身体局部所致。在这里,你就不能用风邪止痒的思路来理解了。它其实就是身体失于温煦以后,出现的反应。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脑袋上的阳气,是最充分的。阳气聚于头部,我们的官窍才能好使、灵敏。如果一个人阳虚,清阳不升于头面,那就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官窍瘙痒,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这个患者,是不是阳气不足呢?从诊断学角度来看,是这样的。此人形寒肢冷,瘙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涕泪质清稀,所有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他处于阳虚的状态。他的阳气,无法到达皮肤官窍,所以发病。既然如此,就得去鼓舞阳气,并且把阳气带到皮肤官窍。
这个方子,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它其实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化裁。制附片、细辛、麻黄,这三个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个川芎,和一个防风。麻黄细辛附子汤,能助阳解表。其中,制附片是温补阳气的,麻黄则能解表散寒。细辛一方面可以辅助附子升发阳气,还能辅助麻黄来解表散寒。上文中的患者,虽然没有上述阳虚外感的部分方证,但是究其病因来看,显然也是由于阳气素虚,外感风寒(患者最近一次发病,就是在感寒之后)。那好,就用附子来温补元阳,用麻黄来解表散寒,如此,内外阳气打通,寒邪为之溃散。
在这个基础上,配一个防风。防风,也是辛温解表药,可以驱散肌表风寒。由于患者的瘙痒,集中在头部,故而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引药性直达头面。川芎,是治疗头面疾病的要药。
其实,在所有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里,阳气亏虚,还真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的时候,身上就开始痒,而且身体畏寒怕冷。瘙痒的地方,多集中在头面、前胸、脖子周围等。有的人脉浮缓。中医辨证,就是阳气不足,风寒郁表。治疗的思路,离不开温阳、散寒、解表、扶正。#科普一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