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是健康晴雨表,提醒:经常爱出汗,背后可能隐藏4种疾病

虽然还不到6月,但天气却“提早升温”,小九生活在南方,这几天下不出雨来,气压低,楼下走几步也满头大汗。

天气闷热,身体出汗是常有之事,但有时候明明没怎么动,身体却出现大量排汗,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大量流汗多多少少给生活带来困扰,有时候晚上睡觉,汗液打湿背部,让人夜不能寐,甚至有的汗多可能是身体疾病发出的信号。

一、正常的出汗是怎样的?

我们的皮下组织布满汗腺,通过排出汗液可以帮助我们平衡人体过高的温度。正常的出汗一般是受到天气、运动两个外力因素所影响。

首先,当室外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尤其是太阳猛烈照射,哪怕在外面走一走都会出汗得十分厉害,甚至衣服都被打湿了。其次,运动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多运动,多出汗,有助于排出身体毒素,通经活络。

以上都是正常出汗的情况,即便因为这两种情况而大汗淋漓,也不必过于担心。

二、爱出汗会是疾病的表现吗?

若不是上述两种因素引起的出汗,那就属于非正常现象的排汗,可能暗示人们身体某些方面出现问题了。

有人可能会问:爱出汗和甲状腺功能有关吗?

答案是:有一定的关系。持续出汗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过度活跃的表现,甲状腺负责调节能量的生成,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则可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导致患者爱出汗。

当然,除了甲状腺引起的异常排汗,下面4种病症也会有出汗的表现:

低血糖:英国糖尿病学会专家表示,当我们就餐时身体会分泌胰岛素,对血糖进行调节。当饥饿难耐时,血液中的血糖就会刺激肾上腺素释放,导致人体进入应激模式,进而出汗。

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出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更年期潮热。进入更年期,激素水平下降,就会出现与温度、运动无关的无故出汗,患者总是感到身上潮湿;当天气炎热、体育锻炼或焦虑时会加重。

突发心脏病:除了无故出汗以外,患者还会伴随胸痛,这很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预警信号,是血管迷走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会造成心率和血压的骤然下降。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治疗口腔干燥的药物、感冒药、铁剂和抗生素等,突然停服也会导致出汗。

三、5种出汗,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夏公旭医师表示,汗是津液化生,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为汗液,异常出汗则是健康的报警器。以下几种异常出汗,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给出的信号。

1.盗汗

正常情况下,人在睡眠状态时体温较低,一般不易于出汗。而盗汗者却相反,总是在睡眠阶段无缘无故出汗,汗水把后背都打湿了。盗汗者往往还伴有失眠、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因而盗汗多是阴虚火旺所导致。

2.腥臭味的汗

汗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

3.有颜色的汗

汗水应该是无色的液体,而若是出现颜色则可能是微生物与汗水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所致。如黄汗,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红汗,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绿汗,可能与胆汁外泄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4.自汗

自汗,即静坐着也会出汗,尤其在办公室吹着空调,身体依然大汗淋漓。中医看来“气固体表”,气虚,失去牵引力,汗液止不住外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汗”。虚汗病因主要在于心肺,气虚自汗者要适量加强运动,季节交替注意保暖,伤寒感冒对自汗不利。

5.手足心汗

人在紧张、心烦、焦虑的时候,手心会出汗,而随着心情平复,出汗的现象就会消失,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不管在任何场合中,手心总是出汗厉害,很可能就是手汗症的表现。手心汗多者,若还伴有食欲不振、身重体困、小便黄、舌苔黄腻,就属于脾胃湿热引起的多汗症。

四、总爱出汗该怎么办?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淑霞主任表示,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正常出汗无需治疗,但如果是多汗症引起的出汗,应先找到导致多汗的病因。

多汗症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多汗较常见,除受到紧张、兴奋等情绪变化影响外,还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其缓解方法是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必要时口服抗焦虑药;使用含明矾、四氯化铝等成分的非处方止汗产品;严重者可遵医嘱口服抗胆碱能药物。

继发性出汗异常则是疾病造成的盗汗和自汗的情况,治疗方法应先检查是否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排汗,再针对患者病症,对症治疗。

中医认为,手脚出汗是脾虚失调引起,主要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脾胃虚弱者引起的出汗,平日可选用苦瓜、薏米、山药等健脾胃的食物;脾胃实症者引起的出汗,平日则要注意清淡饮食,少油少盐,适量吃些健脾胃的食物。

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预防改善异常出汗的情况,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的剧烈运动。当然,发现身体异常出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应及时就医,查询原因,对症止汗。

参考资料:

[1]《健康警报:突然爱出汗可能是啥病》.人民网-生命时报.2015-05-04

[2]《爱出汗是病吗?》.生命时报.2018-06-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