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蚯蚓”的土壤都有毛病!这句话没毛病!
尽管蚯蚓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却是体量最大的生物。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赵琦说,蚯蚓在生态群落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很少有生物像蚯蚓这样既属于捕食食物链,又属于腐食食物链。
“蚯蚓是制造肥力的工匠。”曾有幸参加第一届国际蚯蚓生态研讨会的法国景观生态学家马塞尔布什在本届蚯蚓大会上提醒人们,一公顷富有生命力的土壤中,至少需要3吨蚯蚓。
去年,赵琦团队在闵行浦江镇的试验田里,以每平方米土地500条的密度投放蚯蚓,到了农作物收获时,他们检测土壤的各项数据发现,土地的营养元素含量、酶活性和有益菌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
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机质。蚯蚓的取食活动加强了植物残体分解中的生物过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粪又加快了周围凋落物的矿化过程。
蚯蚓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使土壤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并能将有机质与矿质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微粒, 为有机质提供物理保护,进而减慢有机质的周转。
蚯蚓能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和磷的水平。蚯蚓活动能提高土壤矿化氮的浓度,原因是蚯蚓消费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加速了微生物组织的矿化和周转。
蚯蚓的掘穴行为及取食偏好与土壤有机磷源的特性关系密切,蚯蚓的活动便于磷向下移动,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斑块分布,同时在蚯蚓粪或洞穴等“热点”区域能显著改变磷的状态,如可溶性、有机磷库、碱性磷酸酶活性等。
蚯蚓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形成以及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条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蚯蚓主要通过其排泄物及孔道影响土壤结构,能促进了土壤团聚过程,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
蚯蚓的活动还能对土壤pH值、氧化还原状态、土壤温度等土壤调节因子有所影响。如蚯蚓排泄物pH值明显高于周围土壤,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微生物的影响: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而且通过蚯蚓肠道后,虽然微生物总量减少,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
①改善土壤结构。蚯蚓活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透气性,能保护和保持土壤有机物。
②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蚯蚓可分解、破碎土壤粗有机物,从而使有机物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循环速度。
③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蚯蚓活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养分周转率,蚯蚓活动能显著促进了土壤氮素的矿化,提高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④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蚯蚓活动对根系生长、植株发育和作物高产都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植物有益菌的分散并可改变它们的菌落结构、抑制植物害虫、寄生虫、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
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蚯蚓和蚓粪为微生物、微型土壤动物的生长及植物根的伸长、生长都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微生态环境。
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蚓粪中的速效养分高,促进微生物生长,而微生物可分泌各种降解酶。蚓粪良好的结构为酶反应提供了合适的作用空间。蚯蚓的肠道消化过程也能促进酶活性的提高。
化肥农药的出现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对解决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其副作用也日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的缘由!所以,我们真的需要,让蚯蚓归田,还土壤一个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