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 “清四王”山水画,影响后代三百年

“清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huī]。又称江左四王。四人画风接近,按传统审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画派,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四王”属于正统画派,同时也属文人画家,他们倡导南宗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与“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四王”画派及明清时期的各地方画派,上承东晋以来历代传统中国绘画之血脉,下传近现代的中国绘画继承发扬之发端,究之若潭,风貌各异。

王时敏(1592-1680)太仓人。在山水方面刻意追摹元代黄公望,达到精美而酷似的程度。《夏山飞瀑图》为王时敏78岁时的精心作品。用全景式构图,峰峦层叠,瀑布高悬,树木蔽荫,小径蜿蜒,其间点缀茅舍草亭,画面虚实相间,云雾缭绕,表现了茂密山林郁郁葱葱的夏景。

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 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王时敏作品欣赏:

王时敏 江山雪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 仙山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 云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王时敏 南山积翠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王时敏 苍岩晚翠

手卷 1636年作 (2014年广东崇正秋拍 成交价1725万元)

王鉴(1598-1677)太仓人,自小刻意摹习名家画迹,功力深厚,《仿黄公望山水图》是他的得意之作。该作全景构图,主峰下山峦林立,村庄、水口、小桥在山涧边隐现,以树林与房舍做近景。笔法与黄公望肖似。在清朝所谓正宗的画系中,他与王时敏二人有“开继之功”,直接影响着清代画坛。

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信云林山水意极绵密。仿山樵山水,仿赵大年《春景》没骨山水、仿洪谷子设色山水,疏密奇正,纯以篆法写轮廓。仿子久《秋木山色图》、《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摹沈石田山水、仿董源《秋山图》仿范华设色山水、仿巨然山水,骨重气轻。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并具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和形式主义画风。

王鉴作品欣赏:

王鉴 仿赵孟頫山水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 烟浮远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 长松仙馆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 长松仙馆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 溪山无尽图 手卷

王原祁 (1642-1715)是王时敏之孙,从小摹习宋元名家真迹,一生拜倒在古人脚下,是当时公认的摹古高手。《烟浮远岫图》是他的代表作。峰峦布局,山石树木用笔,无不出于黄公望,内容空泛,缺少生意。但笔墨纯熟,有一种潇洒之美。

王原祁作画喜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承董其昌及王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也称娄东),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如《仿子久山水图》,为作者三十岁时作品,仿效黄公望笔意,画面笔墨简淡,风格古秀。中年时期作品,从摹古中脱出,笔墨秀润,以《富春山图》为代表,画面云山秀水,用笔秀雅脱俗。后受王鉴指导,六十岁时作画能够“熟而后生”,如七十岁所作《南山积翠图》,笔墨与设色境界高妙。其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其用色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

王原祁作品欣赏:

王原祁 送别诗意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 小孤山图轴

常州市博物馆藏

王原祁 仿吴镇山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王原祁 溪山幽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仿黄公望富春山图 水墨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 (1632-1717)常熟人。一生过着优裕的生活,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 ,进京主绘宫廷《南巡图》,被赐书“山水清晖”,便称“清晖老人”。他与其他“三王”不同的地方,是既集古人诸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格。《平林散牧图》用笔严谨,一丝不苟,造型优美自然,全画树石参差,变化无穷,疏密布置适度。画面上湖光山色,耕牛渔舟及农舍映辉,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也有评者指出王翚用笔过于圆熟,某些画则显得刻露,墨法少有变化,构图略感壅塞。作品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 、《秋树昏鸦图》、《芳洲图》(常熟博物馆藏)等传世。著有《清晖画跋》。 王翚的画历来价格较高,至今仍大受藏家欢迎。

王翚作品欣赏:

王翚 庐山听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 秋树昏鸦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 虞山枫林图

“四王”艺术特点

“四王”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捍卫者,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集大成者,他们的绘画作品蕴含着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和精湛高深的传统笔墨艺术的造诣。清朝“四王”的绘画艺术擅夸张提炼,加入自我情绪,讲究笔墨功夫,形成文人画,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四王”的艺术作品是有素描关系的,讲究“三远法”。在他们的绘画中,光不是从一方而来,而且黑、白、灰关系,疏密关系,造型结构都有自己的一套章法标准,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中国画绘画的美学体系。这是自东晋顾恺之以来历代中国画家共同积累而成的美学体系,其中有着极高深的艺术研究价值。

“四王”画派的兴盛与衰落

“四王”终身在从事师承的摹古学习,从王时敏到王原祁跨时105年,耗费终身的劳动辛苦,是集大家而成,造诣极深。他们对绘画的追求是求生之外的,心境淡然,一心一意。这对日渐浮躁的世人及有所求于从艺绘画之人是达不到的。

清初,统治者在贯彻首崇满洲韵民族政治统治政策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笼络汉族贵族和知识分子。“四王”认为“古法”至高无上,鄙薄“自出新意”。此种艺术追求颇与当时的“汉学”思潮相一致也非常适应清王朝的需要,因而受到清廷的赏识和扶植。

虽然,清四王画盛行一时,但随着江浙一带曾熙、张大干等为主的海派的出现与活跃渐渐取代了“四王”显赫的声势与地位,他们“褒四僧”、“贬四王”的审美取向和个人趣味一直影响到当今的画坛;民国以后许多画家不在一家一派而兼收并蓄,至此,保持“四王”画派完整传统的画风已不太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