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简要科普和治疗及建议

人文历史 2018-7-25317阅读21点赞10评论社恐,全称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的基本判断。社恐是恐惧症中的一种,恐惧症属于神经症。被诊断为神经症必须要有以下标准:一,情况持续已经超过半年。即症状,严重心理冲突持续了时间为半年以上二,社会功能受损。例如不能顺利的去完成正常社交,工作,学习等等。也就是不能对这些场合的信息做出正确反馈。心理问题中,社恐并不算是很严重的,相对严重精神病,社恐的问题比较简单。神经症是患者在俄狄浦斯(4-6岁)时产生冲突,称为“俄狄浦斯期”。而俄狄浦斯期是人格成长的最高阶段,也就是神经症的人就是正常人。(精神分析)从另一方面,社恐问题是普遍的心理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产生原因:主要是童年创伤和人际交往受到因素干扰(家庭是主要原因)作用方式:它抓住我们内心本能的自我保护来让我们去给它供给生存的能量。当症状产生,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个时候本能的自我保护让你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抵抗、排斥,导致我们对症状的身体以及心理反应加强,达到强化症状的目的。而症状一旦强化就等于给真正提供持续运作的能量,而我们却陷入这种死循环。二,当我们处于症状之中,我们会陷入一种骗局,几倍地放大外界对自己的反应,导致不断地去思考,让我们陷入症状的框架中去思考。这种思考会在生活中持续,可能这个时候你没有受到巨大的刺激,但是你还是会持续地去想这个事情。这个时候我们的想是在社恐思维里面的,一旦陷入社恐思维,那么你怎么都想不通,而且这个过程也是源源不断的给症状提供持续下去的能量。这里的社恐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社恐思维是在思考症状发生之后别人对你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思考别人对你的评价,不管你怎么样自我安慰都没用,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负面思维之中去思考,再怎么思考都不能思考出正面来。对未来的担忧也是,都是在负面情绪中去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强化。第三,除了我们不断地恐惧社交以外,容易因为很多细节而陷入症状,一个念头都会成为我们陷入症状的陷阱。比如,你听到有人说,集体中有一个人很讨厌,你就会想到自己,然后就不断地自我否定,接着陷入症状。还有马上进行的集体活动,也会让你产生严重的预期。这些都是导火索,在生活中让你防不胜防。学不会独处前,无法离开人群,觉得自己在逃避,但不离开我们又无法面对,所以非常痛苦,这种状态也是给社恐症状提供能量的一个途径。接下来是主要的解决方法:1.去掉自卑,增强自信从心理上去掉自卑感。带着消极的心理,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另外要增强自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信就是自我接纳程度。一个能完全接纳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之自卑2、克服害怕心理,社恐主要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这种病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3、举止应尽量随和,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举止。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总结和详细解释:1.社恐让自己内心变得敏感而又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认知不足导致自己的自卑,害怕别人的羞辱从而想要避免社交。要认识到,像是家庭、外表等等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别人的歧视偏见来源于认知不足和盲目从众,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2.作为一个有过社恐的人,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治疗方式按以上做是有效的,解决也和这个方法相差无几。自己原来也有一和异性聊天就脸红且不能对视的情况,哪怕和班上的朋友讨论,也被评价太害羞以后会建立不了情侣关系的。但在长期被动的和朋友参加社交,逐渐了解别人的心理没有自己想象的不可理解,情况也慢慢消除了。就是多和朋友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当然,挑战自己一个人去可以更快。当然,要对症下药,学习心理学5年,3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课时学习完成,擅长精神分析和认知疗法,在线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觉得少了资格证也可以当建议参考,不用客气。下面是问题解答环节:

编辑好像稍微拖得有点久了。。教育心理学自己不怎么用的上,我忘得差不多了复习后面再写内容吧(跳过叶药药的部分)。2和4楼情况差不多就一起说了:自信是自我接纳的能力,认知的错误会导致自卑,像是因为家庭,外表等等不可控因素而自卑属于认知错误,应该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并改变看法,这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另一个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改变不自信的情况,别人会主动接触你并带你多接触社交活动,试试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多帮助别人,或是工作中精益求精。3楼讨论后有2个观点:1.全然接受,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也就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伴侣,朋友,亲人,同事等等,10个回答中或是评价中看看别人对自己大体的认知。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和无批评的爱人。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例如经常嫉妒的人,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第二个观点:我们在不断成长,只要愿意,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相反的人,不要被评价限制。也就是说,你可以决定自己的现在。我的看法:用前者了解过去的自己,而不是限定拥有无限可能的自己。在此感谢我的挚友小梁提供的建议和讨论,5天稍微有点慢了,不过打字挺麻烦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