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眩晕:【清阳不升】

脑缺血眩晕:【清阳不升

脑缺血眩晕李SW,男,41岁,威县吴王母村人,2008年1月12日初诊。

近半年来常头晕、头翁响,严重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如饮酒大醉。近2月来约每周严重发作一次。发作与劳累有关。曾经多方检查化验——包括脑CT,无明显异常。中西药物基本上一直使用,日渐加重。不发作时饮食可,但睡眠不佳,自觉脑子乱。二便可。双耳听力可。体消瘦,神倦,面色青黄。脉大略数,舌淡甚苔白。血压120/80mmHg。

处理如下:

党参15g、黄芪20g、陈皮20g、茯苓10g、半夏8g、苍术6g、五味子10g、桂枝20g、附子8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生姜30g、甘草5g。水煎日一付。

香砂养胃丸6克日2次

补中益气丸9克日2次

逍遥丸6克日2次

上方的治则是:补气温中、理气升阳。可以断定疗效很好。西医治此证,疗效不好。

5月4日再诊:上次一诊即愈,近日复发。昨天尤剧。脉大。舌淡胖苔白。

5月9日三诊:病大减。

按:眩晕分耳源性和小脑性。该患者的眩晕显然不是耳源性的。

自中医看,此证属虚无疑。他的眩晕不是肝阳上亢,而是清阳不升——即脑缺血的结果。病因是劳累过度。

他是一个架子工,体质不很强壮,却长年努力在高空作业。加之每天工作时间很长,难免虚损。他的舌淡甚,也是气血大虚且清阳不升的征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怎么引起的?

中医病因:

近年来中医有关中风先兆证的现代研究有多方面的进展,综合历代医家所论及近代医家的研究、中风先兆证的病因如下:

1.五志过极:恼怒过度,导致肝气郁结,化火上逆,或伤肾阴,阴虚阳亢,引动肝风,则可发生中风先兆证。

2.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或过食肥甘醇酒,损伤中气,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肝风挟痰上扰发生本病。

3.劳倦过度:操持过度,劳则耗气,气为血帅,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经脉痹阻,而发生本病;yin欲过度或房室不节,损伤肾精,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化风动发生本病。

中医病机:

  1. 肝阳上亢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赖肾精以充养。素体阳盛之人,肝阳偏亢,亢极化火生风,风升火动上扰清窍则发生眩晕;风阳煎灼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发生短暂性偏瘫、语言赛涩等症。

2.湿痰内生 饥炮失宜,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皆可损伤脾胃,脾虚水湿不化,湿滞酿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闭清窍,发为眩晕。痰浊停滞,郁而化热,热盛即可动风,肝凤挟痰上壅,痹阻气血则可发生一过性偏身不用、肢麻等症。

3.气虚血瘀 气为血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迟滞不畅则成瘀血,瘀血阻于经脉,经脉失养则可出现一过性偏瘫或不用或语言蹇涩等。

4.肾精不足 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阳鸱张,阳亢风动,风阳上扰,可发中风先兆的症状。

总之,中风先兆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气虚或肝肾阴虚,标实为风、痰、瘀血等上扰清窍或痹阻气血经络而发本病。

   西医病因:

1.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
  2.微栓塞
  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
  3.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4.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枕骨大孔区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可引起盗血综合征,影响脑部血供。
  5.血液成分的改变

  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含量,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病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缺血部位的脑组织常无病理改变。主动脉弓发出的大动脉、颈动脉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也可有动脉硬化改变,或可见动脉炎性浸润。

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

升阳益胃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故也。

症见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正当秋燥令行,湿热稍退,体重节痛,口苦口干,不欲食,饮食不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微微恶寒,悒悒不乐,面色不和,脉缓,舌淡,苔厚腻。盖因脾阳虚弱不能胜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传化失宜,故不欲食,饮食不化,二便不调;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卫不固而微微恶寒;阳气不得升,故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组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主治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肺之脾胃虚病)

方义:

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

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阳益胃汤一例》

某男,50岁,农民。患者自述头晕、乏力、心烦、嗜睡、浑身酸痛,恶寒、心不思食,食不知味2年。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对生活工作丧失信心,曾多方治疗均不见明显效果,求治我处。见患者体态中等,面色红黯,表情淡漠,精神欠佳,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无力,小便黄,大便略溏。

考虑患者为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浑身酸痛,乏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食不知味。中运不建,传化失宜,故二遍不调顺。土不生津,母病累子,故肺若表虚而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红黯,头晕、表情淡漠、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升阳益胃汤10剂,诸证皆愈。

羌活 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人参1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 6克,黄芪30克,白芍20克,半夏 10克,黄连6克,泽泻 10克,陈皮10克。

本方为李杲补气升阳的著名方剂,其立意与补中益气汤相类似,反映了李氏论治脾胃注重阳气生发的学术思想。升阳益胃汤集中体现了李氏以补气升阳泻火之法治疗脾胃内伤症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中阻症候的代表方剂。

《升阳益胃汤治疗皮肤病》

高格非

升阳益胃汤源于《内外伤辨惑论》,是一个治肺之脾胃虚的方子。对很多皮肤病有非常好的效果。原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药物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防风、白芍、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

  这个方子为什么可以治疗皮肤病呢?因为我认为很多皮肤病都是外感表证引起的,初期治不得法或者用苦寒过早,使得表邪瘀滞,邪热挥发不了,湿热瘀滞,就形成了湿瘀火郁的症候,这与李东垣讲的阴火就比较近了。就像之前讲的麻黄桂枝各半汤证一样,如果用寒凉的药,就会出现误治,就很可能出现升阳益胃汤证。因为我们讲,当汗不汗则为湿表,入里就伤脾胃阳气了。

  《医方集解》里对这个方子有解释:“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我举一个病例:我太太,01年得了慢性湿疹,久治不愈,我父亲、中医学院跟诊的师父都看过,05年在上海也遍访名医,后来找到了江西的另外一位老师,用的是过敏煎合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了很多的苦寒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蝉蜕、蛇蜕。很管用,吃下去,湿疹就不再长或者慢慢褪下,痒也在减轻。但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她吃出胃病了,胃很不舒服,一吃药胃就痛,饭也吃不下。不吃药,湿疹就冒出来。我也没办法,看了很多医生了,只能看书学习。我看书就看到蒲辅周老先生有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湿疹的案例,朱进忠先生也有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湿疹的案例,所以我就觉得试一试吧,升阳益胃汤也可以治疗慢性湿疹呢?!一用,效果很好。升阳益胃汤吃下去胃就会舒服,脸上的湿疹也不怎么长。治了两个月,基本上不怎么发了,以前一熬夜一吃海鲜就会发。

  所以后来我对升阳益胃汤就情有独钟,用来治疗很多病。他的特点是治肺之脾胃病,标在肺,根本在于脾胃。是脾虚湿瘀化火的症状

升阳益胃汤讲解

范怨武

①秋天抑郁

针对于是入秋情绪低落的人。

我有时,并不直接用疏肝的方法,而是用升脾的方式,脾主升,脾也生肺,与肺不会产生冲突。

如黄芪建中汤、升阳益胃汤。

其实有个中成药,是可以用的。

叫益肾化湿颗粒,这个药名好像是治肾病,本质上,它是升阳益胃汤。是健脾胃的方子。

里面有风药,可以疏肝,所以我个人的理解上,是可以治疗伴脾虚的情绪低落的

如果是桥本式甲状腺炎的后期的甲低的话,我一般的建议,是蒲公英的15克煮一碗水,冲服这个颗粒。

抑郁症,真的很可怕,我对这种病,有深刻的同理心。

做人嘛,最要紧的,就是开心。

②咳嗽的第四首方---- 升阳益胃汤

女,体瘦肤黑,无光泽,咳嗽两个月,白天咳,晚上也咳,咳白色的泡沫痰。人很疲惫,走几步路就觉得气短,上楼梯稍快一点就咳,或者人稍劳累一点,也咳,加班久了更咳,一直好不了舌头淡嫩胖大,齿印深,苔少,但水滑。右脉寸部的上半截,感觉是陷下去了,整体脉象,关部是在中取部但是不任按,很弱,尺是沉的,就是寸部比较怪,头一截陷下去了。左脉基本是沉的。这是肺气不足,脾气也不足。李东垣——肺之脾胃虚——脾胃虚表现在肺的咳嗽。这个咳嗽,是脾咳。原方照搬——升阳益胃汤。最后好了。用这个方子,有两个比较关键的地方:一是久病气虚,二是凭脉(个人是以右寸脉下陷为主)用药,总体脉象以虚弱柔软为主,脉周的皮肉松驰无力。柴胡、防风、羌活、独活白芍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黄连、泽泻全方共十四味药

首先,是柴防羌独,四味风药,升的作用,把脾的气带上来补肺。

其次,白芍——白芍说你前面四匹马,不要跑得太快啊,会扯着肾,你慢一点。用来监制一下四味风药,相当于刹车的作用。

再次,黄芪合六君子,这是原动力啊,是油箱里的油,你四匹马力全速地跑,总得给马儿草吃吧?而且黄芪也补虚劳,咳了这么久,正好一起补上,本身黄芪也能升,也补肺气。合六君子,除了健脾,还能化痰。

最后,风药把黄芪六君子的药力带上去了,可是补过头了,火太重了怎么办呢?用点黄连清一清,再用点泽泻,往回拉一点。

这样,整个方子看起来,就很平衡了。所以,今天这个方子,其实,就是我治各种咳嗽的善后调养方,调到最后面什么症状都没有了,只是人精力不足,就只用其中的六君子汤了。连风药也不用。风药不用,就可以去掉白芍。不用黄芪,也就不用黄连泽泻了。

③慢性咽炎单用上焦宣痹汤的时候很多。慢性咽炎,又脾胃虚的咳嗽,用升阳益胃汤。如果伴有虚弱感——就是少气懒言,不想说话,明明是脾虚,使用升阳益胃汤却无效的时候,我就会把升阳益胃汤里的柴胡、羌活、独活、防风、黄连去掉,换成上焦宣痹汤。如果还有郁热在,再加点丹皮、栀子。

《升阳益胃汤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杨登全、庞东升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十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燥湿健脾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兹列举如下。

湿热痹

张XX,男,45岁。1986年9月25日诊。患者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4年,近一年来,双膝关节屈伸困难,每逢气候变化则疼痛钻骨,辗转不安,严重时步履不稳,需人搀扶。

现症:患者面黄消瘦,精神倦怠;双膝关节轻度浮肿,冷敷则舒;双下肢行走乏力,头晕口苦,饮食纳呆,懒言思睡,小便略黄,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清阳不升,湿热下注。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茯苓、白芍、牛膝、银花藤各30克,独活、白术、防己各15克,半夏、柴胡、全虫各10克,黄连、炙甘草各8克。

2剂后双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成形。

守方加红花10克,1日1剂,半月后全身关节疼痛消失,膝关节浮肿消除,行走自如。遂改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体会:本病系源于脾胃虚弱,日久经脉失濡,络脉空虚,湿热之邪流窜经络,阻遏阳气,致中虚气馁,营卫不利而致痹。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升阳燥湿,加全虫钻透捜剔之功,重用牛膝强筋通络,且引诸药直达病所。防己易防风增强消肿祛湿之效,忍冬藤、红花通阳活血。诸药合用,持治以恒,清阳得升、湿热即除,故四年之疾霍然而愈。

  汗后呕吐

邓xx,女,64岁,1986年11月3日诊。患者三天前自觉周身不适,发冷发烧,嘱其女用刮背疗法(一种民间发汗法)后大汗出,暗喜病邪随汗已去。次晨起床即觉头昏目眩,心中难忍而呕吐,稍动则汗出短气,全身颤抖,食水不入,入则即吐,是日达20余次。

现症:病人面色苍白,清瘦神疲,头晕汗出,频吐清水,语声细微,诉肢臂酸楚,周身无力。舌淡苔腻,脉细数。

证属汗后伤及中阳、湿热内蕴而致上逆呕吐,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各30克,防风、柴胡各10克,半夏、白术、茯苓各12克,白芍、大枣各15克,羌活、甘草、黄连各6克。

服一剂后呕吐头痛即止,能进饮食,肢臂酸楚大减。守方去羌活加淮山药30克,连服2剂诸症全瘥。

体会:本例患者系由感受外邪,只因顾及发汗祛邪而忽略其年老体衰,汗之不当而致中阳受伤,升降失常,湿热浊邪上逆而吐,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益气燥湿,加淮山药安抚脾胃,不治呕吐而呕吐自止。故较之见呕治呕、扬汤止沸者效宏。

双足沉重

周XX,女,48岁,1987年6月12日诊。患者双足沉重逐渐加重一月余。病前头昏倦怠,食欲不振,经常感冒。渐至双足行走迟缓,初未在意,经多种锻炼亦未有好转,反而沉重加剧,难以行动。现症:体型略胖,神疲乏力,面白懒言,双足沉重犹如灌铅,步履迟缓,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烂,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流,肺脾气虚。治宜益气升阳,除湿健脾。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牛膝各30克,白芍、独活、防己、苍术各15克,半夏、柴胡、泽泻各10克,黄柏、甘草续服3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行走如常。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汤文学

升阳益胃汤为《脾胃论》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组成。原治“脾胃气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症。

综观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纵横开阖,升降气机。功能健脾益气,化湿升阳。凡劳伤脾胃,痰湿内蕴,谷气不盛,阳气下陷诸症,遵《内经》“劳者温之”,“陷者升之”之旨,授此方以治,验之皆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一、脾虚飱泄,健脾升清得止

例一:陈XX,男,56岁,1983年8月3日初诊。罹慢性腹泻二载,曾在某院作乙状结肠镜检査提示:“肠壁充血水肿”,诊为慢性结肠炎。叠服中西诸药,—度好转。近因饮食不慎诱发,腹痛隐隐,大便溏稀,日泄5〜6次,夹有食物残渣或有粘胨,食少神疲,脘腹胀满,面白形瘦,舌苔薄根腻微黄,脉细濡。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大便培养连续三次阴性。

证属脾虚气陷,湿热蕴于肠中。治拟健脾升阳,佐以清化湿热,方选升阳益胃汤化裁:炙黄芪、党参各16克,焦白术、法半夏、泽泻各10克,茯苓、白芍各12克,炙甘草、防风、陈皮各6克,黄连3克,柴胡9克。

服上方十剂,腹泻减为每日2〜3次。守原方续服一月,大便成形,胃纳渐增,腹痛渐止,继遵原意加减,调治半月,诸症悉除,复査大便常规正常。随访年余,病情稳定。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本例属脾气虚衰,清气下陷,而久泄不止,故与本方,取六君子健运脾胃以扶中土;合黄芪甘温而升,善养脾气,佐配黄连、泽泻清肠利湿以达邪;伍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参入防风、柴胡升阳发泄,以举下陷之阳。全方旨在鼓舞中气,升运脾气,冀清气上升,而飧泄得止。

  二、顽痒湿疹,升阳散风则平

例二:吉XX,男,42岁,1983年7月2日初诊。上肢肌肤及面颈项背患湿疹一月,叠治未效。初为红斑丘疹,继现水疱糜烂,渗液溱溱,喜热水烫洗,面㿠无华,形瘦神疲,纳呆脘胀,便溏不实,舌苔薄腻,脉细滑。

脾主四肢、肌肉,乃营卫泉源之地。脾胃虚弱,则肺气不充,卫外失固,外邪乘之,风湿热毒浸淫肌肤,痒疹乃起。治以调理脾胃,以充营卫;升阳散风,以达外邪,投升阳益胃汤加味:生黄芪、党参、茯苓各15克,胡黄连、陈皮各5克,白术、赤芍各10克,地肤子(包)30克,防风、柴胡、羌活、独活、生甘草各6克。

服上方五剂,瘙痒减,红斑丘疹隐退,肌肤渗液停止,糜烂疮面渐趋结痂。予原法续服十剂,诸症平息。

按:本例属中虚卫弱,外邪入侵,营卫失和为患,故选本方,取黄芪益肺气,固卫阳,御外邪;合异功散调脾胃,助化源,强营卫;配赤芍凉血调营,参入地肤子、胡黄连以清热燥湿;伍以防风、柴胡、羌独活以升阳散风除湿,鼓舞阳气上升。诸药合用,使伏郁之邪得以外达,邪去正复,营卫调和,顽痒湿疹消退。

三、产妇缺乳,资助化源能充

例三:王xx,女,25岁,1983年5月2日初诊。产后一月,乳汁不充,复加情志抑制,乳汁益趋稀少,甚或点滴不下,乳汁清稀,乳房瘪而柔软,但感胸胁胀满,脘腹不舒,面白无华,形瘦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弦。

此乃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复因情志内伤,木郁失疏,二者相互为因,而致产后缺乳。姑拟健脾和胃,兼疏肝通乳。仿升阳益胃汤予治:

党参15克,焦白术、当归、赤芍、留行子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30克,陈皮、柴胡、防风、炮山甲片各6克。

服上方五剂,胁痛趋止,胃纳渐增,精神转佳,乳房日趋充盈,乳汁亦渐增多。知胃气来复,化源得充,乃守方继服五剂,乳汁犹如涌泉而下,遂停药。嘱取猪蹄、鲫鱼煨汤,以食养之。一月后随访,乳流如常。

按:本例缺乳,涉及肝木、脾胃,乳乃气血所化,脾胃为化源之本;然乳汁之畅流,亦赖肝木以疏泄。

患者脾胃素虚,化源内匮,复因木郁不达,而致乳少津涸,故用本方中异功散,健脾胃以资化源,《傅青主女科》谓: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故重用黄芪配当归,益气养血,而充乳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用柴胡、防风,疏肝解郁,升运脾气;乳管闭塞,则乳汁点滴不下,故参入赤芍、炒山甲、留行子,活血通络疏通乳道。继以猪蹄、鲫鱼血肉有情之品,补气血而助通乳之力。药后乳汁充盈,责在脾胃健旺,生化之源得复也。

    四、气虚眩晕,益气升阳即安

例四:沈XX,男,50岁,1983年7月4日初诊。头晕目眩年余,测血压120/70mmHg,心电图、验血皆属正常范围,曾经某院检査,诊为“眩晕综合症”,叠服诸药乏效。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发则天倾地旋,站立不稳,时而欲倒,面色㿠白,纳呆神疲,动则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此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眩晕乃作。治拟益气健脾,升发清阳,以充养脑脉。予升阳益胃汤加减:党参、白芍各12克,白术、法半夏各10克,黄芪、茯苓各15充,炙甘草5克,柴胡9克,防风、陈皮、羌活、独活各6克,青荷叶一角。

服上方半个月,眩晕趋定,继进十剂,诸症全瘥,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眩晕恒以风、火、痰、虚为因。本例属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为患。《灵枢·口问篇》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治当补益中气,以养上气。

方选升阳益胃汤,取六君健运脾胃,补益中气,配白芍养血柔肝;参入荷叶气香醒脾,升发脾胃清气;黄芪合柴胡、防风、羌独活,益气升阳,上行达巅,补上气之不足,合用使脑脉复得充养,眩晕诸症乃愈。

      五、手足痿躄,调脾养胃可愈

例五,储XX,女,32岁,1979年8月5日初诊。

罹多发性神经根炎匝月,曾经某院治疗,病情趋缓,惟手足依然痿软无力,乃转来我科诊治。症见手不能握物,足不能步履,面白无华,形体消瘦,纳呆神疲,便溏不实,舌苔薄腻,脉细软。

检査: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Ⅰ〜Ⅱ°,四肢肌肉轻度萎缩。良由脾气虚衰,精微失布,筋骨络脉失养致痿。当予调脾养胃,升运脾气为治。方用升阳益胃汤化裁:炙黄芪、嫩桑枝各3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焦白术、法半夏、当归各10克,炙甘草5克,陈皮、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各6克。

进服上方月余,胃纳转旺,大便成形,四肢肌力渐增,此乃药达病所,脾气康复佳象。效不更方,守原意加川续断、牛膝,并嘱其进行肢体活动锻炼。

前后服药六十余剂,手能持物,足能步履,肌力检查,接近常人。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五脏皆能成痿。本例系脾虚不能布达精微,而致四肢痿软不用。治当遵清阳实四肢之理,补脾胃之气,以愈四肢之病。投升阳益胃汤,以六君调补脾胃,而益中气;合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升发脾胃清气,以布达水谷精微于四末。肝主筋,肾主骨,故加川续断、牛膝,兼益肝肾,重用黄芪以益气健脾;合当归、桑枝养血通络。使胃气充盈,脾气健旺,脾为胃腑行其津液,水谷精微源源输布于四肢百骸,气旺血行,脉道通利,筋骨络脉得以充养,故痿软之肢体渐趋康复。

所举五例,见症虽异,然均有脾虚气陷之机,虚者补之,陷者升之,故皆取升阳益胃汤,权衡病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随证化裁,而收异病同治之效。

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眩晕

升阳除湿防风汤系金元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创,出自《脾胃论·肠澼下血论》,由苍术白术白芍茯苓、防风5味药组成。原本主治肠澼下血,“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少白脓,或少有血。”余在临床,除将其用于治疗肠澼下血外,还常将该方加味治疗湿浊中阻、清阳不升之眩晕,屡治不爽。

饮食减少,食不甘味,大小便正常,舌苔    王某某,男,41岁。患者眩晕1年余,西医诊为美尼埃病,曾服中药杞菊地黄丸、全天麻胶囊,西药谷维素、安定、维生素类、晕可平糖浆等,均无效。病起1年前,在田间劳动,不慎淋雨感冒,当时未能及时治疗。2~3天后才口服解热镇痛剂,感冒虽愈,但以后逐渐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且日见加重,时作时止。近半月来,眩晕发作较剧,头项不能转侧,行走有轻飘飘感,需静卧于床,稍活动即眩晕加甚,并泛泛作恶,脘痞不舒,肢体困重,口粘口腻,白厚腻,脉濡缓。此属眩晕,良由湿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治拟升阳除湿,用李东垣的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味治之。处方:苍白术各10g,茯苓10g,白芍10g,防风6g,川朴6g,防己10g,陈皮6g,法半夏10g,砂仁3g(后下),六曲10g。
    3剂后,眩晕大减,行走已无飘感,能下床活动,胃中舒服,泛恶停止,饮食增加,身体困倦沉重感消失,舌苔渐化,脉缓有力。上方有效,原方又服3剂,眩晕消失,舌苔转薄淡,脉滑,遂告愈,至今未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滋阴潜阳、化痰熄风、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依辨证结果之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
舌强言謇者加郁金、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脾虚便溏者加党参、茯苓、山药、炒白术以健脾止泻;
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桃仁以润肠通便;

痰郁化热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竹沥、浙贝母以清热化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液流变学检查

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
  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
  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
  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
  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5.心电图
  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

脑缺血眩晕

李SW,男,41岁,威县吴王母村人,2008年1月12日初诊。

近半年来常头晕、头翁响,严重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如饮酒大醉。近2月来约每周严重发作一次。发作与劳累有关。曾经多方检查化验——包括脑CT,无明显异常。中西药物基本上一直使用,日渐加重。不发作时饮食可,但睡眠不佳,自觉脑子乱。二便可。双耳听力可。体消瘦,神倦,面色青黄。脉大略数,舌淡甚苔白。血压120/80mmHg。

处理如下:

党参15g、黄芪20g、陈皮20g、茯苓10g、半夏8g、苍术6g、五味子10g、桂枝20g、附子8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生姜30g、甘草5g。水煎日一付。

香砂养胃丸6克日2次

补中益气丸9克日2次

逍遥丸6克日2次

上方的治则是:补气温中、理气升阳。可以断定疗效很好。西医治此证,疗效不好。

5月4日再诊:上次一诊即愈,近日复发。昨天尤剧。脉大。舌淡胖苔白。

5月9日三诊:病大减。

按:眩晕分耳源性和小脑性。该患者的眩晕显然不是耳源性的。

自中医看,此证属虚无疑。他的眩晕不是肝阳上亢,而是清阳不升——即脑缺血的结果。病因是劳累过度。

他是一个架子工,体质不很强壮,却长年努力在高空作业。加之每天工作时间很长,难免虚损。他的舌淡甚,也是气血大虚且清阳不升的征兆。

黄煌:调理体质常用的7首经方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

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阑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容易头痛、失眠、容易烦躁、发怒、情绪易激动。容易头昏,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语言謇涩;容易便秘。

【主治疾病谱】产后胎盘残留、产后或妇科术后尿潴留、妇科术后腹痛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产后腹痛、辅助人工流产等;月经失调类疾病及经期伴随症状,闭经、痛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推迟,经期发狂、经期头痛、经期水肿、不孕、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瘀血综合征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肥大症、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甲状腺结节、声带息肉、痤疮、麦粒肿、酒渣鼻等;盆腔炎、前列腺炎、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关节腔积液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血管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腹部血管瘤、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管炎、痔疮、精索静脉曲张等;糖尿病、高脂血症、甲亢、痛风、特发性浮肿、嗜铬细胞瘤、肥胖等;失眠、眩晕、健忘、头痛、癫痫、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等;眼睑炎、角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虹膜炎,近视、眼底出血等;黄褐斑、雀斑、牛皮癣、脱发、掌足脓疱症、皮肤丘疹、荨麻疹、湿疹、皮肤干燥等。

【加减法】便秘腹痛,加制大黄;腰腿痛,加怀牛膝;皮肤病者,加薏苡仁;腹痛,加当归、川芎;进食后腹胀嗳气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抑郁、失眠,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面色黄,浮肿貌、腹痛、月经不调者,合当归芍药散;腹痛、四肢冷,合四逆散;糖尿病、高血压,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汤;腰痛、腹痛,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三、黄连解毒汤

古代的热病专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主治以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红坚老、脉滑数等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子15克

【体质要求】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红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疮疖,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

【主治疾病谱】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性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毛囊炎、湿疹、皮炎、脓疱疮、各种真菌感染、性病、疖、丹毒、痤疮、牙周炎、扁平苔藓、白塞氏病、掌足脓疱病、脂溢性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倒经、痛经、盆腔炎等。

【加减法】腹胀、呕吐、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便秘出血者,合三黄泻心汤;皮肤发红发干、脱皮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四、葛根汤

辛温解表方,主治以恶寒无汗、头痛、身痛、颈项不适疼痛、嗜睡、易疲乏、大便溏薄等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葛根3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5克、生姜1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肌肉结实丰满,面色多黝黑或黄暗粗糙而缺乏光泽,嗜睡、易疲劳、咽喉不红等。以从事体力劳动或平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多见。女性多痤疮、肥胖、月经周期长或闭经。

【主治疾病谱】感冒,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痤疮、脑供血不足、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暴聋、中耳炎、化脓性外耳道炎、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视网膜病变、麦粒肿等,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荨麻疹、湿疹,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等。

【加减法】闭经或月经后期、浮肿者,合当归芍药散;腰部冷重,神疲乏力者,合甘姜苓术汤;腹痛及腰腿痛,特别是左少腹按之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加川芎、辛荑;头面部的疮疖、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炎、暴聋、头痛等,加大黄、川芎;腰腿关节沉重疼痛较甚,加白术、附子;体格壮实男子的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落枕,加黄连、黄芩。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代血痹病专方,传统的补气活血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生黄芪60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生姜30克或干姜10克、大枣20克

【体质要求】本方多用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也有见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

【主治疾病谱】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等,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加减法】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汤;易感冒、易咳喘打喷嚏,多汗者,合玉屏风散;糖尿病肾病等见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泻、浮肿者,合五苓散;眩晕、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症者,合泽泻汤;精神萎靡、极度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高血压、脑梗塞、头昏头痛者,加葛根、川芎;胸闷痛、舌暗者,加丹参、川芎。

六、温经汤

女性的调经方及美容方,主治以羸瘦,唇口干燥,皮肤枯或手掌皲裂,少腹里急,或头痛,或暮即发热,或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吴茱萸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人参10克或党参15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生姜10克、牡丹皮10克、炙甘草10克、制半夏10克、麦门冬20克

【体质要求】体型中等或偏瘦或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口唇干燥干瘪而不红润,或疼痛或热感。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响,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疼痛或发热感。小腿皮肤干燥,无毛。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或多或少,色淡或黑色。或有痛经,或难以怀孕,或易于流产。阴道干涩或外阴皮肤干燥或瘙痒,白带少。性欲低下,容易疲劳,容易腰痛膝软、容易头痛、容易午后面部或身体有发热感,容易失眠、烦躁等。大多有产后大出血、过度生育或流产、或过早作子宫切除,或长期腹泻、或久病、或营养不良、或绝经年老等既往史。

【主治疾病谱】虚寒性痛经、不孕、闭经、月经不调,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萎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老年阴道下血,绝经前后诸证、产后诸证(包括习惯性流产),腹泻,血管神经性头痛、睡眠障碍,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阑尾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悸等心血管系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手掌角皮症、手足皲裂、湿疹、荨麻疹、黄褐斑,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炎、阳痿等。

【加减法】出血者,加生地黄;大便干结、皮肤如鳞甲者,加桃仁;闭经、基础体温低,可加鹿角胶、制附子;为使药味可口,可加大枣。

七、五积散

散寒温中化痰方,以治气血痰饮食五积之意而名,主治以恶寒无汗、身痛、呕吐、腹胀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白芷10克、川芎6克、炙甘草3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肉桂6克、白芍12克、制半夏10克、陈皮6克、枳壳10克、麻黄6克、苍术10克、干姜6克、桔梗6克、川朴10克

【体质要求】多体型肥胖,面色黄暗,精神萎靡,恶寒不易出汗,皮肤多干燥粗糙,关节肌肉常有疼痛,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易浮肿,易头目昏眩,易腹泻,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主治疾病谱】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风湿病,脚气,中风,打扑,寒湿感冒,冷症,闭经、月经后期、寒湿带下、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在适宜的溶栓窗内经过筛查符合标准进行溶栓治疗。

1.抗凝药物护理观察 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消化道出血情况、有无血尿、牙龈有无出血、皮肤青紫瘀斑情况。做好用药前的告知宣教工作,及时签知情同意书,并做好护理记录与观察。

2.扩血管药物护理观察 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时因产生明显的扩血管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脑血流量增加,可导致患者头部胀痛、颜面部发红、血压降低等,应检测血压变化,注意滴速,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生。

3.应用脱水药物的观察 输入前应评估患者有无甘露醇过敏情况、警惕过敏反应。甘露醇过敏反应少见,偶有致哮喘、皮疹,甚至致死。评估液体性质、外观,有无结晶、絮状物。甘露醇用药要求250ml液量宜在20分钟内滴入,应将输液器开至最快速度。对于脑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者用甘露醇应慎重,以免因输入过快或血容量增加而诱发心力衰竭(心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输入速度或应用输液泵控制速度。输入过程中避免药物外渗致局部肿痛,甚至组织坏死。观察皮肤情况及注意患者主诉。输入后监测水、电解质变化、应定期观察并及时调整,切勿将由于严重内环境紊乱导致的脑功能恶化,误认为脱水不足而继续使用甘露醇,造成严重医源性后果。肾功能损害表现为用药期间出现血尿、少尿、无尿、蛋白尿、尿素氮升高等。对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非必要时用量切勿过大,使用时间勿过长。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肾功能并及时处理。一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首选血液透析,经一次透析即可恢复。静脉炎及时发现并处理,应用增强型透明贴膜外敷或硫酸镁外敷。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肺部护理 预防措施为:①维持肺部功能如床上肢体被动运动操、定时翻身、咳嗽锻炼,并鼓励清醒患者充分深呼吸,以伸展肺的不活动部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如使用叩背机叩背;有效吸痰;超声雾化吸入。③维持肺内残气量,保证充分氧合,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以上,并使用通气道。④正确喂养,预防误吸及相关性肺炎的发生。⑤做好有关器具的消毒,如患者吸氧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和管道、超声雾化装置及与呼吸系统吸入性治疗有关的一切器具,均应严格消毒后方能使用;护理人员注意手的消毒。⑥有发热的患者,给予降温护理。

2.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对于尿失禁患者注意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清洁会阴,对于潴留患者应先使用物理性刺激(如用温水冲洗尿道、温毛巾外敷腹部等)诱导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每日清洁尿道口,并4小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定时无菌技术更换尿管,观察尿液颜色、量、性质。及时通知医生。

3.压疮的护理 因脑血管病患者肌力的减弱或消失,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会出现完全性瘫痪(肌力丧失)和不完全性瘫痪(肌力减弱),瘫痪的形式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瘫,因此皮肤问题是互利的重点。按照Braden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定期评定,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定时变换体位。严重偏瘫患者使用气垫床,对于排便失禁患者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肛周淹红、破溃的发生。护理患者时动作轻柔,防止牵拉,并注意管路情况,防止脱管发生。感觉障碍者保温时禁用热水袋。

4.深静脉血栓 为防止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患者,在护理中应帮助患者减少形成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例如下肢抬高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另外肢体瘫痪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患者的活动量,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早期下床活动,并督促患者运动。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及早进行床边康复训练,配合康复师进行自主、被动的活动,防止痉挛萎缩及下肢血栓形成。

5.肢体失用性综合征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肢体残障,提高其愈后的生活质量,护士配合康复师康复治疗,给予患者肢体良肢位的摆放。

(1)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角,在床铺边放一小台子,手完全放其上;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臀部伸直;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屈曲。

(2)仰卧位:头位要固定于枕头上,不要灵活能动。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角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也放在同一枕头上。

(3)健侧卧位: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前倾;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偏瘫侧上肢放枕头上,和躯干呈100°角;偏瘫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并置于枕头上;健侧上肢病人怎么舒适怎么放置;健侧下肢膝关节、臀部伸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