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NLP的这12条假设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自己独特的地方。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能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4.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感官运用总是对客观世界的资料进行了主观选择。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自身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这种方式一点一滴的塑造出来的,因此是主观的。我们只能用这个方式建立其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对以一个特定的人而言,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事情从来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自己说什么并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但是效果由听者决定。改变说话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说话方式不够灵活的指控。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的做法,都会比旧有的多一分成功机会。希望明天比昨天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必须把旧有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
    7.凡是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处理事情只用一种做法,并固执的认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对事情有两个做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两难的局面。有了第三个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做法。有更多的做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没有办法,只是说明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没有办法”对你既然没有好处,就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应坚持这样想。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没有不对的动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就是说已拥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每天中遇到的事物,都可能有带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究竟是我们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须有自己决定。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成功快乐的最大障碍。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灵活来自于减少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灵活就是适应,就是接受。灵活也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也越会强硬。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允许自己找出三赢的可能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
    11.没有挫败,只有回应信息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挫败”只是在事情画上句号时才能用上,欲想事情解决,即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挫败”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怎样改变做法”是把焦点放在未来。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臻于完善。自信心不足的,其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或者“我就是不成”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不愿意接受有“挫败”的可能,便没有资格享有“成功”的机会。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有学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来。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让你去引导他做出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