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富翁、也不是名人明星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宠妻宠子把日子过成了诗

年过60的郑爸爸是一个执着的匠人,在如今大工业时代下,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将精力放在这门需要消磨时间的手艺上。而像这样的老匠人,却依旧无惧冰冷机械的挑战,静默地将巧妙匠心注入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之中。匠人精神,在凡事追求短时高效的当今社会,更显弥足珍贵。

“家有千财万贯,不如有一技傍身。”郑爸爸10几岁就对木匠活痴迷,17岁成了知青,走的时候他带着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满了厚厚的书,还有简单的生活用品。

知青的生活,劳累、辛苦,没有任何的文艺活动,于是带来的那些书正好打发掉了那漫长的夜晚。他最喜欢的书是物理书,里面涵盖了全部的力学内容,其内容详实丰富,其中涉及运动学图像部分,都让他觉得痴迷。

20多岁那年,有人打家具,需要木匠,于是他毛遂自荐地跑去帮忙。就这样他邂逅了郑妈妈,两个人一牵手,就是一生。

他们结婚以后,家里的所有家具,都是他亲历亲为独立完成的,为此他成了街坊邻居羡慕的能工巧匠,凡是邻居有什么需要修理的家具、或者是电器,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修理。凡是他修理不好的家用电器,就会被认定没有任何价值了,就可以选择直接报废。

郑妈妈有一头飘逸的秀发,郑爸爸为她制作了一把桃木的发簪,每次晨起梳妆,对着妻子如花的笑靥,他用发簪把她的长发琯起,两个人对镜相视而笑,浓情蜜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年后,家里多了一个新成员。从女儿蹒跚学步、一直到咿呀学语,郑爸爸做得手工玩具,羡慕死了其他的邻居小孩子。最最好玩的是冬天的雪爬犁,杭州很少下雪,那年孩子放假,三个人去了北方,郑爸爸别出心裁的特意带上了他制作的木爬犁,开始娘两个不解其意,可是一来到北方的公园,就立刻派上了用场。

郑爸爸拖着爬犁拉着女儿来到高处,女儿胆子小不敢坐,他就建议郑妈妈和女儿一起坐上,雪爬犁呼啸着从高处冲了下来,传来了母女两个人开心的尖叫声。

转眼他们人到中年,换了房子,最最不能舍弃的是那些亲手打制的家具。看着妻子恋恋不舍的目光,郑爸爸决定打照一套微型的掌上家具。只有一有空闲,他就会钻研,丈量尺寸、画好图纸,选好木头,刨、打、磨,时光在悄悄地流逝,新房子里面,他们的掌上的微型家具也弄好了,床、椅子、样样俱全,每当看到这些物件,郑妈妈就会想起从前的旧时光。

郑妈妈身体很弱,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舞剑。郑爸爸为她精心地打照了一把木剑。舞着木剑的郑妈妈没有过多久,就成了公园里的风云人物,只要有人问起木剑的来历,郑妈妈就会骄傲地说:“是我老伴给我做的!”

郑妈妈说,她这辈子没有带过金项链、金耳环,这些统统都不稀罕,她有老公给他制的纯木挂件。有飞鱼图案、还有金色的小鸟图案,全部都是活灵活现的,让人爱不释手。

有人说,郑爸爸是一个只会围着老婆和女儿转的男人,对此女儿郑若行可不这么看,她说,80年代末爸爸的一个医生朋友来家里做客,偶尔谈到了“股骨头固定”的专业难题。朋友走后,爸爸陷入了沉思,他整个晚上都没有入睡,第二天他起了一个大早,他把设计好的“万向”固定图纸呈现在医生好友面前,后来运用了到了临床,让很多的病人受益,还申请了专利。

90年代,一次乘车,他发现司机吸烟。车里的空气质量非常不好,本来想建议打开车窗,但是想到此刻正是隆冬,车里有老人、还有孩子。于是回家后他经过了反复琢磨思考,最后用离子沉淀技术,研制开发了“车载空气净化器”想想如今雾霾严重,人们谈'霾’色变。如果早点申请国家专利就好了!很多人替郑爸爸表示惋惜。对此郑爸爸笑着说,我觉得我这辈子活得很满足,妻如玉、女如花,我只是做了我觉得快乐的事!工匠精神传递着:大爱无我,终成大我;利他之心,终成大器!


黑龙江北方小城市护士,没有煮字疗饥的本事,愿意用一支素笔记录生活。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