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破1200万? 最后36天如何突围? 九科名师为你支招

2021高考报名人数达79.5万,2020年78.2万人;
江西2021报考49.5万,2020年46.19万;
湖南2021报考56.84万,2020年53.7万;
河南2021报考125万,2020年115.8万;
上海2021报考7万,2020年5万;
湖南2021报考56.84万,2020年53.7万……
纵观全国近五年的高考总报名人数,
2016年参考人数940万,
2017年940万,
2018年975万,
2019年1031万,
2020年1071万。
已连续五年呈现正增长状态,连续两年突破千万!

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考生面临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今年从整体趋势来看,突破千万几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更有可能再创新高,有望突破1200万大关。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相关数据
一起来看看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数据、分数线数据、上线率数据、2020年高分段人数数据等。
报名人数数据:你所在省市报名人数是增还是减,你可能与多少考生展开竞争?
分数线数据:你现在在哪个范围,能上线吗?
2020年高分段分布人数数据:内卷啊
2020年集中在680分、650分等高分段的学生,人数也是远超2019年,增长最多的甚至超过10倍。要知道2019年上700分的,几乎都集中在各省高考状元行列,比如广西理科状元杨晨煜,730分;浙江省理科状元徐嘉骜,720分。
某分数段人数:有的分数段岂止一分千人,可能一分数千人
 

考生报名人数涨涨涨,咋突围?
2021年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考生们已经进入冲刺备考阶段。今年的考题设置有哪些变化?如何复习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怎样才能激发个人潜能实现逆袭?我省名师从复习备考、应试技巧、心态调整等方面为考生加油支招。一起来看!
语文
关注热点话题 提升写作能力
高三语文教师孙彩霞建议,广大考生在备考中,不要机械训练答题套路,应培养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思维,提升写作能力。
孙彩霞分析,今年的高考语文和去年相比,预计题型和范围不会有太大变化,始终以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时代背景和情境载体为核心内容。但是在名句填空板块,题目更为开放,所以考生在复习背诵时,应进一步强化对诗句的理解。另外,阅读文本的选择范围可能会扩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能成为考查常态,还有可能会加强比较阅读、跨文本阅读的考查。此外,可能会强化不同题型的关联性、综合性。例如,在一种语境中叠加多个考点,或是在一道题中融合考查多个考点。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卷可以看出,命题人越来越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用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题的反套路化、反模板化趋向会更加明显。
针对这一点,孙彩霞建议考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及各省市(区)的二模三模题,对题目类型、提问方式、答题方向、答案的规范化表述等进行分析比对,研究其中的规律和变化。同时,分题型整理自己在平时测试、月考和模拟考中的易错点和重点难点,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及解题方法等查漏补缺。例如,考验自己能否根据复习资料目录回忆出各专题的具体考查点。思路不太明晰的,就是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可以进一步深入复习。在接下来的冲刺备考中,建议考生准备专门的考前笔记本,分专题抄录或剪贴易错知识点、常考知识点、热点素材等,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作文备考中,考生要一如既往地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红船精神”、“三牛”精神、航天精神等等。对于应用文的写作要进一步加强钻研,不能局限于试题里出现过的类型,有些没有练过的题型也要有所关注,比如咨询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总结)等。去年海南高考的作文题是让考生以《中华地名》主持人的身份,以“带你走近_____”为题,写一篇主持词。命题明显指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2021年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中的变化“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来看,建议考生首先要强化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文章开头的技法,结尾的升华,论证的过程,标题的设置,整体的谋篇布局等。“把基本要素都练到位后,考试时再仔细审题,严格按照材料和情境任务的指令进行写作,以不变应万变,就不会觉得难写了。”孙彩霞说。
在考场上,考生如果遇到陌生题型,不要慌张。从近几年的试卷分析来看,新题型一般难度都不太大,所谓的“新”主要是形式和表述上的新颖,考查内容依旧是平时复习过的相关知识。做阅读题时,如果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可以重点关注其中的关联词、中心句,转折性的词语、句子,以及人名、地名、时间等关键信息,帮助自己慢慢静下心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准确答题。

识别二维码获取↑↑↑

数学
加强限时训练 学会小题小做
高三数学教师黄波表示,今年的高考数学考点范围和去年相比,预计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考核方式可能会出现一些改变,考生在心理上要做好应对准备。在接下来的备考冲刺阶段,建议考生要从抓基础、抓重点、抓难点、抓解题等方面入手。
首先,要抓好基础。考生要通过平时的训练以及周考、月考等,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点,然后围绕这些内容查漏补缺。同时,要回归教材。
其次,要抓住重点。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考生复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学会抓住高中数学主干知识、核心概念以及高考高频考点。同时,要对平时的试卷进行分析,找出经常丢分的地方,进行原因分析。
第三,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要学会抓难点,对于解析几何和导数等压轴题进行难点突破。
最后,要提升解题能力。对于选择、填空等小题,要进行限时训练。高考数学科目的考试时间,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很紧张的,所以要积累小题小做的技巧,学会利用排除法、特例法、数形结合、二级结论等方法,在确保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此外,还要加强一些新题型的训练,以免在考场上有陌生感。对于难度中等的题目,要加强规范表达的训练,基础好的学生要力争满分,避免因表述不清晰而失分。对于最后的压轴题,鼓励所有学生把第一问的基础分拿到。基础好的考生如果想拿到第二问、第三问的分数,在加强常规套路训练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反套路”训练。例如,去年高考的压轴题如果用常规方法解题,花的时间会非常多。但是,如果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题就会变得简单。
考生进考场后,要利用好发答题卡前的10分钟和发试卷前的5分钟。在答题卡上填好基本信息后,要提前查看大题图形,判断题目类型,做到心中有数。拿到试卷与正式开考之间的5分钟内,有的考生会心算一些简单的判断题、填空题,建议不要这样做。应该重点看大题的题型以及小题压轴题,判断哪些题目是容易得分的、哪些是有一定困难的,从而制定整体答题策略。
考试过程中,考生一定要认真审题。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因为审题不准而导致思路受阻或浪费过多的答题时间,不要答非所问。答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基本按照题号顺序来答题,碰到个别难题实在没有解题思路可以先跳过,不主张先做解答题再做填空、选择题。答题要争取一次成功,不要反复抄写、涂改。草稿纸和答题卡要配合使用,有的考生答题时先在草稿纸上写一遍,再往答题卡上抄一遍,这样非常浪费时间,而且容易抄错。涂选择题答题卡时,要做完一题涂一题。如果最后全部答完才涂答题卡,容易涂错行。
考试还剩15分钟时,监考老师会进行提醒。考生应及时检查试卷,看选择、填空这类小题有没有遗漏答题。要力争所有的得分机会,小题不要留空。
英语
坚持听力训练 加强“读后续写”
高三英语教研组组长陈琦表示,预计今年的高考英语会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考生应减少死记硬背,杜绝机械性刷题。
新高考英语卷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创新性上:增加了“读后续写”这一新题型,这是2020年第一次出现的题型,侧重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上下文逻辑关系,以及合理发挥想象力创造新内容并运用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准确、连贯表达的能力。此外,阅读部分除了对what的考查外,对why(主题意义、写作目的)的考查有所增加。今后预计会逐步加大对how(例如篇章结构)的考查。
高考试题由30%的基础题、50%的中档题和20%的较难题组成。在备考策略上,考生不要一味练习难题、偏题。要回归历年真题,有针对性地解题。突出基础题复习,做到基础不丢分。例如,语法填空、应用文的词汇和句型等都是语言基础题,要加强复习,避免出错。建议考生最后冲刺阶段适当做套题训练,注意答题规范。平时要认真进行模拟考试,从听力到书面表达,严格按照高考时间模拟演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但不要陷入题海战术。同时,注意规范答题,书写工整,提高卷面、书写的印象分。
基础薄弱的学生,最后这段冲刺时间里,每天都要加强词汇记忆、单词词组复习。每天坚持听力训练,精听泛听结合。在阅读方面,要重点培养关键信息提取的能力。写作要侧重“应用文写作”,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应用文的写作框架及语句;内容上,应关注当下的热点话题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关注中国社会热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话题的词汇和表达方法。
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多阅读外刊,每天至少进行4篇阅读完形题型的限时训练,聚焦文章的推理判断、主旨大意和篇章结构。在语法填空上,要关注热点话题,加强谓语和非谓语的训练。写作方面要加强“读后续写”训练,分题材积累写作词汇,进行微技能训练,每周至少完成1篇。
英语考试当天,千万不要迟到。答题时,考生要对每个题型的时间分布做到心中有数,懂得取舍。拿到试卷后先把听力题目看一遍,做好答题预测,听力考试时要放松心情;做阅读题时要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相信第一感觉。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修改答案。
写作时,首先要做到书写工整,尽量无涂改;第二,段落清晰,切忌不分段;第三,审清题目,人称时态别混乱;第四,不要出现低级的拼写错误;第五,文意表达清楚,用高级句式和词汇进行适当点缀。需要提醒的是,作文时语言的使用首先要保证准确,其次才是追求新意,拿不准的词汇不要冒险使用。
生物
重视教材 突破难点
高三生物老师田晶晶介绍,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冲刺阶段,建议考生首先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在一轮复习中,各个学校的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复习。但到二轮复习阶段,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这样考试时考生才能快速审题、理解题意,在答题时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田晶晶说。
同时,针对基础较弱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自己和老师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做到兼顾培优和补弱。所有学生都要重视教材,继续夯实基础。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抓基础、抓核心概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对实验探究类题目的训练,争取在最后阶段突破难点得高分。
生物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少高考生物题会把实际生活场景作为出题背景。到三轮复习中,老师们可以帮学生梳理一些考试热点问题,例如新冠疫情、疫苗注射等,让考生熟悉此类题型。
田晶晶同时建议,学生不要盲目做题,一味通过刷题得高分。因各个省份的高考题不尽相同,应该选择和海南高考题型和难度相当的历年高考真题来做。同时,因现在距离高考时间已经非常紧,建议由老师来帮助学生完成筛题的工作。
上考场后,考生应尽量做到如下几点:仔细读题,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答题前仔细思考、推敲,挖掘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做题不要想当然,这样容易出现惯性错误;不断给自己积极暗示,遇到难题不气馁,考试过程中懂取舍;注意答题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语言规范、书写工整。
政治
查漏补缺 关心时事
高三政治教师袁芙蓉表示,预计今年高考政治考点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从去年的高考政治试卷可以看出,考试的题型、难度和前几年相比基本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是,选择题难度略有下降,主观题从6道减少为5道。
高考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考生要密切关注时事热点。“从2020年3月到今年4月发生的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都是考生应重点关注的。”袁芙蓉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内容,都是今年高考政治的热点问题。
今年,我国召开了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其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都可以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联系起来。在国际合作方面,要关注RCEP的全面签署,我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东盟等进行密切合作。在科技成就方面,北斗三号、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嫦娥五号登月“挖土”等也要重点关注。
“我省的高考政治为单独命题。海南自贸港建设是考试热点,考生要重点关注。”袁芙蓉说,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方面,要关注自贸港发展建设中海南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关注海南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等。
时事热点是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考生要学会用已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复习阶段,考生要夯实基础知识,一边背书一边整理知识框架体系,每天通过适当的练习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
紧跟考纲 用好真题
高三化学教师袁顺香介绍,和去年相比,预计今年高考化学的题型和分值基本保持不变。我省高考化学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选择题40分,非选择60分,题目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考生要紧跟考纲回归主线,以夯实基础为主。复习过程中,尝试回忆各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知识网。同时,要避免盲目题海战术,用好高考真题。有些学生盲目购买习题册或搜索全国各地的高考模拟题,进行题海战术。这些模拟题和海南高考试题存在很大差别,建议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保持对高考试题的熟悉度。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对于化学基础较好、想要获得高考高分的学生,袁顺香认为,这些学生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除了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复习计划外,还要超前一些复习,提前了解重难点和自己不会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听课效果更佳。解答化学实验题时,要仔细阅读题干,挖掘潜在信息,掌握操作要领,注意定量分析;解答流程题时,要抽丝剥茧,把化学知识的点线面连接成系统网络整体分析。
上考场后,考生要注意以下内容:一、慢审题,快做题。考试时要仔细审题,充分领会、挖掘题干中的条件,避免落入答题陷阱;二、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严密性。解答时要用化学语言描述,避免口语化;三、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避免在难题上花费过多时间。
物理
强化训练 抓住细节
高三物理老师李雪梅介绍,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和去年是一致的,根据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考查内容还会继续突出主干知识,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兼顾能力的考查。
细节决定成败。李雪梅建议,接下来一个月考生要在细节上下功夫。继续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狠抓落实、强化训练。采取专题复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提高考点熟练度的同时,注重对重点知识查缺补漏。
例如,实验题是高考的重头戏,分值比例为全卷的20%,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非常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去年试题来看,学生的得分率不高。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将新课标中学生必做的21个实验进行整合,对教材中原型实验进行各个击破,像仪器仪表的读数这类问题,对学生点对点地辅导做到全员通过,在原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实验的训练。在具体做法上,要对海南省高考题进行再做再体会,然后再精选典型习题再练习再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为了提高考点的熟练度,每周至少进行一套综合卷限时训练,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节奏。教师认真批改试卷,找到学生共性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知识漏洞进行再补漏。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老师要为他们量身制定复习方案,坚持上好每次培优补弱课和点对点的辅导,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力求使孩子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最后冲刺阶段,对老师来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学生选题,选择适合学生的试题,让复习更有效。
考场上,考生们要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保持一个平常心充满自信进考场。考试争取做到“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在答题技巧方面,一定要认真审题,争取会的都能做对,坚信少丢分就能得高分,同时注意时间分配,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最后要注意答题规范性和书写规范性,注意物理符号,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历史
回归课本 提升能力
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伍飞云表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做好三件事:知识的回归、能力的提升、心态的稳定。
一是知识的回归。考生要把课本内容多看几遍,进行查漏补缺。平时要拿出以前的练习本、试卷,把不懂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归纳总结,让自己能利用有限时间查漏补缺。一般来说,如果历史课本知识掌握得好,应该能拿到70%的分数。越到冲刺阶段,越应回归课本。高考历史题主要围绕课本做文章,海南去年高考历史偏题、怪题不多,考生无需一味花力气“啃硬骨头”,应该重点关注课本基础框架、海南地方史等。
二是能力的提升。冲刺阶段可以适当做题,但题量要控制。高考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来自考试说明。建议考生每天花一小时复习历史。其中,三分之二时间查看课本内容,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题,建议主要做主观题。
  
进入考场后,选择题应争取在20—25分钟内做完,给后面主观题留出更多思考时间。不少考生做题时很着急,不注意审题。答题时要看设问,认真分析设问,是要依据材料回答还是锁定知识点解答。小论文题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
三要注意心态稳定。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生在考场上的发挥。高三时举行的模拟考试,一是为了检查考生的复习情况,二是为了模拟高考情景,提升考生的心理素质。考生面对高考考题要有“我难人难、我易人易”的良好心态,沉着应战,理清思路,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地理
整合专题 夯实基础
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金彩霞表示,基于高考立德树人和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预计今年高考地理将秉承学科课程标准,试题结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与前几年海南地理高考卷基本一致。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相对零散,在最后一个多月的复习备考阶段,金彩霞建议,考生一定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查漏补缺,构架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建议老师们通过微专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加深知识点。不要盲目刷题,学生要通过分析自身情况梳理出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金彩霞认为,日本核废水排放、新冠肺炎疫情、精准扶贫、城乡转型、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可能成为高考地理科目的背景材料,考生要多关注时事热点和焦点问题。由于我省高考地理为单独命题,海南乡土地理相关知识也会涉及,建议高三老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整理成一个微专题。海南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知识都要熟练掌握。
金彩霞强调,“新高考”的考试时间延长至4天,地理是最后一门考试的学科,上考场前考生心态调整尤为重要,不要因为前面科目的考试情况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不要因为部分同学提前结束高考而松懈,一定要排除干扰,切记坚持就是胜利。
考试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和图表材料的关键词,明确题目设问的考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