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推介 || 黄文虎:《英语世界的<金瓶梅>研究》

1
作者简介
黄文虎,出生于1986年,土家族,祖籍湖南张家界,湖南常德津市人,文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师从何云波教授,博士师从曹顺庆教授与傅勇林教授,现任教于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领域主要有比较文学、传播学及符号学。
2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聚焦于《金瓶梅》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并着重梳理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汉学界对这一奇书的理论阐释。全书主要呈现了英语世界在《金瓶梅》的实证研究、主题思想研究、人物研究、叙述风格研究、修辞研究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看,英语世界这一“他者”视角为国内金学界提供了一面具有跨文化意义的“比较之镜”,有利于促进中西金学界之间的互证、互识和互补。

胡也佛:《金瓶梅》插图

3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范畴

第二节 国内外《金瓶梅》研究综述

第三节 《金瓶梅》在美国的流传、译介和研究概述

第二章 美国《金瓶梅》的版本、作者、素材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金瓶梅》的版本问题

第二节 《金瓶梅》的作者及成书方式

第三节 《金瓶梅》中的素材与源流

第三章 美国《金瓶梅》的主题思想研究 

第一节 宗教思想论

第二节 社会思想论

第三节 艺术思想论

第四章 美国《金瓶梅》的人物研究

第一节 西门庆

第二节 武松

第三节 潘金莲

第四节 西门庆诸姬妾

第五章 美国《金瓶梅》的叙述风格研究 

第一节 叙述操控

第二节 叙述时空

第三节 叙述结构

第六章 美国《金瓶梅》的修辞研究 

第一节 修辞综论

第二节 象征

第三节 反讽

第七章 跨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金瓶梅》研究 

第一节 美国《金瓶梅》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

第二节 跨文明视野下《金瓶梅》中的性描写

第三节 中西跨文明视域下《金瓶梅》的文本身份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金瓶梅》中文资料分类目录(1981-2018)(选录)

一共6本,5本是书,1本是绣像版画

4
前  言

《金瓶梅》作为明代后期“世情文学”的开创之作,在中国传统长篇叙事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促成了明清以来以描述家庭(家族)及世俗人情为中心的虚构叙事文体的全面兴起(如《红楼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发展趋势。由于涉及敏感的性爱描写,《金瓶梅》自问世至今,褒贬不一,充满争议。然而,即便是反对者,对作品本身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因而使《金瓶梅》并未以“淫书”的身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恰好证明了其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

20世纪以来,国内有关《金瓶梅》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丰硕,甚至一度形成可以与“红学”相媲美的“金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关于《金瓶梅》在海外的研究状况,却一直缺乏系统性的研讨。尽管新时期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加深,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对西方《金瓶梅》研究情况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和翻译,但总体上来说还不够深入和详实。纵览《金瓶梅》海外研究的概况,可以发现美国学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最为集中、丰富,因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重点在于以跨文明的视野梳理和总结《金瓶梅》这部奇书在美国学界的研究状况。同时,尽可能贯穿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给国内学界提供一个具有可比性的西方汉学的研究视域,从而更深入的促进国内外《金瓶梅》研究界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助于从跨文明的视点来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这部充满争议的“经典”作品。

本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目的、意义及范畴。本论文的研究范畴十分明确,可操控性强。美国学界的《金瓶梅》研究涉及跨文化的背景,涉及不少华裔学者,研究材料以英文为主。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不仅要展示出美国《金瓶梅》研究的理论特点,还试图探讨异质文化背景下理论话语的言说规则,即注重挖掘美国学界与国内学界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并探讨差异的原因所在,从而形成一种跨文明的互动和交流。第二,国内外《金瓶梅》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作品在中国、日本及西方的研究和翻译概况。第三,着重介绍《金瓶梅》在美国的流传、译介和研究概述。美国《金瓶梅》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为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学者,研究范畴十分有限。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发展期,研究范畴迅速扩展,西方理论话语开始广泛应用到对作品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至今为延展期,研究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扩充,研究方法也更为广泛。

第二章为《美国〈金瓶梅〉的版本、作者、素材及相关问题》,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金瓶梅》的版本问题。关于《金瓶梅》的版本,早在1963年,韩南就进行了专题性的考证研究。1964年,詹姆斯·沃恩再次对版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早期的版本研究注重实证性的证据,而近年来,以田晓菲为代表,逐渐将目光集中于不同版本艺术价值的比较,尤其是词话本与绣像本所存在的不同的美学特点。第二,《金瓶梅》的作者及成书方式。总的来看,美国学界倾向于将《金瓶梅》视为一部个人独创的作品,而非多人合作编撰而成。至于作者是谁并无定论,但芮效卫的“汤显祖”说在西方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作者问题相关,美国学界偏重于将《金瓶梅》视为某一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这种观点以浦安迪为代表。第三,《金瓶梅》中的素材与源流。毕晓普、韩南较早对作品的素材与源流进行了考证。之后,以凯瑟琳·克里兹为代表,对《金瓶梅》中所引述的戏剧及诗词歌赋之叙述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第三章为《美国〈金瓶梅〉的主题思想》,主要为三部分,第一,宗教(哲学)思想论。本部分主要介绍威斯塔·休伊的“神化”观念、凯瑟琳·克里兹的儒家思想、田晓菲的佛家慈悲观念及三教合一等哲学思想。第二,社会思想论。本部分主要展现美国学界对《金瓶梅》中的商人阶层、市民阶层、官僚阶层及妇女群体等各个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念的探讨。第三节,艺术思想论。本部分主要关注《金瓶梅》的“虚构性”,这一观点以华裔学者顾明栋为代表。在他看来,尽管作品中体现出儒、道、佛及三教合一等各种思想观念,但其中任何一种观念都不能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因为《金瓶梅》不能被视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长篇虚构叙述文体。

第四章为《美国〈金瓶梅〉的人物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西门庆。作品男主人公西门庆在美国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不少美国学者都尝试从比较的视角来看待西门庆,如威斯塔·休伊与马宁都将西门庆与鲁滨逊进行了比较,吕彤邻则将西门庆与《危险关系》中的浪荡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加以对比,马克梦、杨毅则将其与《肉蒲团》中的未央生进行了对照,而彼得·拉什顿甚至将西门庆与阿Q进行了比较。第二,武松。总的来看,美国学界注重揭示《金瓶梅》中武松的负面特征,而并未将其视为传统意义上的正义化身,持这一观点的代表者有廖朝阳、田晓菲、丁乃菲等。第三,潘金莲。在多数美国学者看来,潘金莲并非淫邪的象征,而是有着复杂的性格特征。在男性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语境之下,她邪恶的一面具有可谅解之处。第四,西门庆诸姬妾。本节主要展示美国学界对于西门庆的几个主要妻妾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包括李瓶儿、吴月娘、孟玉楼、庞春梅、宋蕙莲五个重要女性。

第五章为《美国〈金瓶梅〉的叙述风格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叙述风格综论。不少美国学者不仅是从叙述学的角度来探讨《金瓶梅》的叙述问题,而且还运用了相关理论来讨论《金瓶梅》的叙述风格。第二,叙述时空。本节分为叙述时间与叙述空间两个问题。总的来看,不少美国学者既注重区分时间与空间,同时也强调二者之间的统一。第三,叙述结构。整体来看,对于作品的叙述结构,除夏志清之外,多数美国学者认同《金瓶梅》存在一个独特、成熟的多层叙述结构。

第六章为《美国〈金瓶梅〉的修辞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修辞综论。不少美国学者认为,修辞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技法,更反映出作品内在的创作观念。第二,象征。《金瓶梅》存在大量的象征意象,如性的象征等,不少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尽管可能存在“文化误读”,但显示出了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视角。第三,反讽。运用“反讽”观念来解读《金瓶梅》显示出“以西阐中”的理论特色。不少美国学者认为,反讽不仅仅体现在修辞层面,而是渗透于整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之中。

第七章为《跨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金瓶梅〉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美国《金瓶梅》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整体来看,美国《金瓶梅》研究可以划分为前现代批评视角、现代批评视角和后现代批评视角,对于这三种理论视角,本节将分别选取几位代表性的学者进行集中阐述。第二,跨文明视野下《金瓶梅》中的性描写。在看待《金瓶梅》的性描写问题上,中国学界与美国学界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作品的色情部分可以去除,并不影响文本,反而会使其更为完善。而后者则认为作品的色情描写本身就是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三,中西跨文明视域下《金瓶梅》的“文本身份”。对于“文本身份”,中国学界偏重于将《金瓶梅》视为一部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强调作品的“写实性”,而美国学界则注重揭示文本的“非现实性”和“虚构性”的特征,这正体现出中西异质文化背景之下的“阐释漩涡”。

第八章为“结语”,本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指出了可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空间。总的来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之下,英语世界的«金瓶梅» 研究这一典型个案提供了一个具有比较文学意义的“他者”视角,有利于中西金学界之间的互证、互识和互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