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行记—argue是一种生活方式
刚到纽约,租下房子,请川总带着去开电和燃气账户。川总提前给我们打预防针:在美国,账户不一定一次就能开成功。开成功后,收到账单也不一定数字都对。我家的电费就弄错过一位小数点,一百多变成一千多,后来找他们argue,才改过来。
我们的燃气和电后来开户成功了,到目前为止寄来的账单也没有太离谱过。但是,动不动就和各个公司各个部门argue,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argue是和亚马逊。我申请了prime会员,试用期一个月,我不打算再续,到期前两天取消了会员。然而试用期过了亚马逊依然保留我的会员,收取会费。我给亚马逊打电话,对方倒是很爽快,让我登陆账户,帮我取消了会员资格,表示5个工作日内钱会回到我的账户。
一般来说,只要你有理有据,argue都能成功。小伙伴有次租车,被租车公司认为晚还,当场扣了几十美元,被罚的钱差不多赶上租车的价钱了。她四处举证,argue到底,打N个电话和租车公司交涉,终于把扣掉的钱又要了回来。
我们遇到不靠谱的事情太多,不argue不生活。在北京送快递,主人不在家快递小哥不是放快递柜就是放物业,要么短信要么电话,肯定会让你知道自己东西在哪。纽约送快递就是扔门口,我们收到过莫名其妙的包裹,小伙伴的包裹也寄丢过。她在亚马逊买的东西显示已经寄到,但是她没有见到物品。找大楼管理员找亚马逊找卖家,找到最后亚马逊建议她去邮局查,她到邮局没有查到单号。邮局问你的包裹是USPS,还是UPS还是其他什么发的。我们哪知道美国邮局的种类这么多,中国只有一个中国邮政,顺丰申通圆通这些不叫邮政叫快递!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又学习了解了美国邮政快递系统。小伙伴买的东西最终没有找到,不过亚马逊让卖家给她退了钱,前后折腾了两个多月,总算是解决了。
之前来UN工作的同事讲过她的公交卡被公交车吞掉的事情,讨要过程漫长而复杂。爸妈来纽约玩,我给他们买了张地铁卡,充好值,两人只用了一次就不能刷了。去地铁站问,说是消磁了,工作人员给我个信封,信封里有个表格,要把出现问题的卡的信息全部写清楚,在哪里购买的,买卡的机器的编号,用的是信用卡还是现金,最后一笔什么时候刷的,信用卡末尾四位数,还剩多少钱等等等等。填完表和消磁的卡一起放信封里寄出去。小伙伴在波士顿刷了两次信用卡,售票机只吐出一张车票,也领到了信封和表,填上出现的问题,寄出去,等待。
在北京地铁卡消磁了,跟柜台的大姐说一声,立刻就把你废卡里的钱转新卡里,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在美国,如果你是在地铁站台通过工作人员买的卡,还能给你当场换张新卡接着用;如果是在机器上买的卡,就只能走写信邮寄程序,如果你是用现金付的钱,会寄支票给你,如果你是用银行卡付的钱,会把余额打回你的银行卡里。收到返回的款最早也是在信寄出的六周之后。我掐指一算,如果能把钱还给我,也是我快离开了。
爸妈从洛杉矶到纽约的航班晚点八小时,我给他们订机票时买了延误险,让我妈回国后找保险公司索赔。我找到保单和行程单,给航空公司发邮件要来了延误证明,还填了保险金给付申请书,把一堆证据收齐了做好保险公司不认账的准备。我妈回国后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人家只要了护照号码和银行卡号,说七个工作日内会处理的。我准备的那些东西都没要。我恍惚了一会,忽然明白过来,这才是正常的办事效率啊。
一次又一次argue,锻炼了我们的口语,塑造了我们的佛性。也拜这些argue所赐,我们签约看合同更仔细,下单买东西更谨慎。刚开始遇到这些不靠谱还暴跳,现在特别的淡然。借用商务部发言人的话就是“既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想想啊,这里的总统说话还经常出尔反尔,我们遇到什么幺蛾子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