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樊迟问仁(12-22)

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仁,孔子在各处有着不同的解释,但都有内在的联系。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善于知人识人、选贤任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之于”二字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提升正直的人,放到邪曲的人之上。
乡(xiàng):同“向”,表示一种过去时态,刚才的意思。
皋陶(gāo yáo):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远:动词,远离,远去。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名履。
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提升正直的人,将他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提升正直的人,将他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内涵多么丰富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中庸》将智、仁、勇归纳为天下“三达德”,樊迟一次问了其中两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与其他弟子所问时的回答不同。
颜渊问仁,因为颜渊悟性很高,所以孔子的回答相当深奥但富有哲理。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就是仁,重点强调要从自身修养入手,每个人都能克己复礼的时候,天下就归仁了。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用事例形象地教导仲弓要做到诚敬,方能为仁。司马牛问仁,孔子则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因为司马牛多言且性格浮躁,所以孔子特别针对其缺点,告诉他说话要和缓谨慎。
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樊迟问知,孔子回答“知人”。爱人比较容易理解,人要有仁爱之心,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要爱他人,这才是真正的仁。知人则不太好理解,所以樊迟一时还未能领悟通达。孔子进一步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拔正直的人并放到不正直之人的上位,不正直的人就会学着正直。樊迟还是没有完全明白,但不好意再刨根问底,于是退出来,见到子夏,就将先生刚才所讲向子夏请教。
子夏一下就领会了先生的意思,先是赞叹“富哉言乎”,然后一一举例加以说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舜做天子时,在众人中选出皋陶担任大礼官。据说此人清脸鸟嘴,办理案件铁面无私。舜把正直的人放在上位,天下没人敢不正直,不仁之人就远离了。“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商汤在位时,在众人中选出伊尹为宰相,伊尹帮助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汤去世以后,伊尹非常忠诚,兢兢业业辅佐汤王以后三位天子,真正为社稷着想。汤王选拔伊尹,不仁之人自然也就远离了。
“不仁者远矣”,这里所讲的“远”既有不仁之人被疏远、远离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不仁之人受到仁者的教育感化,在仁者的引导下远离恶行,改过迁善,渐渐成“仁”。正如《论语·颜渊》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时,针对“修慝”,孔子回答“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一心修炼自己的品行,把内心不仁的想法全部修掉,其实就是“克己复礼”,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