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战场最好不要戴钢盔?没错!这是俄国老兵的战争心经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三毛从军记》。这部剧里有趣的地方太多,可只有一个地方印象最深,那就是三毛的钢盔被打成了筛子眼,洗澡时直接当成花洒用了。这种质量的钢盔戴上去打仗是不是很不靠谱?这就不由让人感叹二战时俄国人的钢盔了,抗击打能力绝对首屈一指。这就是被称为俄国“40式”的钢盔,净重四公斤。
可是,这样靠谱的钢盔却并没成为俄国军的救命稻草,反而被老兵视为“催命符”。对一些初上战场的新兵,老兵们总会开着玩笑说:戴头盔那是懦夫的表现。其实,意思就是不要戴钢盔。这是为什么呢?
戴上钢盔的局限性
对于一个行动自由的人来说,头部的灵活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上战场要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可一顶重达8斤的钢盔戴在头上,想要灵活地左右观察,运作自如,似乎就没那么简单了吧?哪怕是站岗时一直戴着这么重的钢盔,估计一段时间也能累出颈椎病来。
如果是在打仗的过程中呢?一个本身就没什么作战经验的士兵,一边承受着心理上的紧张,一边还要负重头部四公斤的重量,一下就会变成木纳的树桩了吧?
非但如此,钢盔的重量来自于它全钢铁的材质,是的,完全没有一点布料为你呵护头部的摩擦。而俄国的冬天有多冷?零下四十度!这是个什么概念就不用说了,凭想象就足以冻到手发抖。
行军打仗是非常辛苦的事,打的时候出汗,不打的时候又冻得发抖。如果出了一头汗再一休息,明白了吗?全钢铁的头盔不把你皮肤粘一块下来就太客气了。
其实,在大冷的天,头上再顶片钢片,怎么想都有雪上加霜的感觉。可到了夏天太阳一晒,那吸热能力便又成为自戴式小烤箱了。冬冷夏热还兼巨重,你说戴上这样一个钢盔,行动受限不限?
从科学角度看防弹
有人会这样说:一件事有利必有弊,钢盔虽重,行动虽然受限,但总比丢了性命强吧?嗯,这个说法没有错。可问题是这顶钢盔真的可以救得了你的命吗?
没有上过战场的人都懂一个道理:钢盔虽然很厚,但它防御的不过是流弹而已,如果面对一颗直射而来的子弹,它百分之八十以上吃不消。在这样的概率下,你认为头部还安全吗?
而且就有数据表明,钢盔的防弹性能再强,但一个人颈部的抗击撞力度也有限。当一颗子弹穿射弹膛,飞速而出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每秒300-500米的样子。这个速度的力有多大呢?16厘米厚的墙体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
这也就是说人的颈部在这样强的穿透力的作用下,是完全受不住的。更何况头上还有一个四公斤重的钢盔呢?
根据现代数据的分析,就一把AK手枪来说,只要站在正常的射程之内,一块8毫米的钢板是完全可以被射穿的。虽然二战时期的步枪没有那么大威力,但其穿透力也不容小觑。
所以,想用钢盔来保全性命,那只是一个很小的概率,比如射偏,比如距离太远等,可能一枪中头不至于毙命。但如果遇到穿透力强的穿甲弹等,那也同样会“光荣”的。
老兵不爱钢盔的原因
俄国老兵提醒新兵不要戴钢盔,其实并不是因为怕新兵们是“懦夫”,也不是为了保存战斗力,减少伤亡。从厚道与义务来说,老兵是将自己的经验所得传授给了新兵:钢盔在战场上的弊大于利。
试想一下,一场对抗中的战争,多数情况下都是双方在一定的射程内相互射击的,而且以兵对兵为主。也就是说,普通士兵受到狙击的可能性很小,而普通士兵射击瞄准头部射击的可能也不大。正常来说大家上了战场就是狂放枪,不管是哪个部位,以射中为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一顶钢盔保护头部的功用还有多少呢?与此同时,灵活是一个士兵在战场上保全命的前提,你戴一顶重的扭不动头的钢盔,很可能因为灵活度不足而被当成靶子。
另外,一个新兵如果只凭一顶钢盔保全生命,那是很不靠谱的。因为头纵然可以被钢盔保护一下,那身体呢?谁说射中身体就不会“光荣”的?当一个士兵只顾着头的时候,身体恐怕已经成了“花洒”了。
而且就有些时期、有些国家的钢盔来说,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自我队伍的标志,比如当年日本钢盔上的黄色星星。这都很容易成为别人当成目标的机会,那危险性就无意中被提升了。按这种推测的话,还不如戴一顶保暖、透气的布帽子,灵活又不受限,舒适还轻松呢。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总结,我们就可以明白那些俄国老兵不推荐佩戴钢盔的理由了吧?总而言之,任何一场战争当中,凡事都是多方面的,钢盔虽然有着很强的防御性能,但构成士兵生命威胁的却绝不仅仅是头部受到射击。
任何一个部位受到伤害,都很可能成为难以弥补的致命之伤。想要在战场保全生命,一是要勇敢,再就是要灵活敏捷,太迷信防御工具,那就只会让你失去自我保护的机制,从而受到子弹的威胁。
作者:妖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