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丨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上)

我有一个观点,如果把我们的阅读教学比作是一只大鸟,这只大鸟要飞翔就需要一对翅膀,其中一只是默读,另一只是朗读。就目前的情况看,整个阅读教学明显处于阴盛阳衰的尴尬局面:阴盛,是说默读特别强;而阳衰,就是朗读特别弱。相比较而言,小学的朗读比较扎实,中学的朗读不够重视,特别是到了高中,学生基本不朗读。而小学阶段在第一学段比较好,到了第三学段也明显地弱化了。
朗读对于培养、塑造、重构孩子们的语感,发挥着非常重要非常独特的作用,是默读无法代替的。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朗读教学必须做强、做大。今天我想围绕着如何教朗读谈三个话题。
 
一、目的:为什么要教朗读
1.思考一个问题
朗读教学是为读而读还是为人而读?朗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或者说它最终指向的目的是为了读本身,还是为了人本身?
2.解读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表述
关于朗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我们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怎么规定的。三个学段,每个学段对朗读既有一般要求,又有特殊要求。整个表述规范、清晰且有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朗读目标和内容体系。
先说一般要求,第一学段对朗读的一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得”;第二学段要求提高了,成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习得”;而到了第三学段,要求就更高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能力了,是“用得”。三个学段层层递进、步步提高。
再说特殊要求。第一学段的特殊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于朗读的内容,有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对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些初步的要求。第二学段,朗读的内容、范围、要求进一步提升,变成了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个时候,对朗读过程中的理解、领悟有了明确的要求。第三学段的特殊要求就更高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朗读的技巧,提出了更加细致也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比如语调、韵律、节奏等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按照课标的这个设定来分解、落实朗读和朗读教学的具体任务和要求的。这样的表述总体是规范的,对于指导一线语文老师实施朗读教学具有政策性和方向性的作用。
3.朗读教学架构的重建
但是我在研读课标的过程中,总感觉关于朗读的目标和内容似乎缺了一点什么。缺了什么呢?中央电视台有档很火的栏目: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有一季《朗读者》董卿请来了著名作家——麦家。那一次麦家的朗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一个父亲跟儿子曾经至少有三年的冷战!三年时间他们打了照面也不说话的,代际之间的隔阂很深很深。但是他们在慢慢地化解、慢慢的融合。于是,我们在这档节目上听到了麦家朗读的给出国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看视频)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在你的万里之外,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做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此刻最不同的是你,你的父母变成了一部手机,一份思念经过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累了要自己放松,哭了要自己擦眼泪。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了,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慢慢长长的,风风雨雨的。我爱你,我真想变成一颗吉星,高悬着你的头顶,为你挡掉风雨,当你在和风丽日当中一直前行。

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可能,我也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你可以失败,但绝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淹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最大的耻辱!

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保护好自己哦。说到保护,首先你要保护的是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生命是最大的,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

其次,我要告诉你,你必须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心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心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

关于爱,你必须要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敌人、仇人,爱你不喜欢的人,这才是修养。
儿子,也许你会说,你的父亲真啰嗦,是不是。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你希望你别想家。如果你想家了,实在太想,就请你打开一本书。
你知道的,爸爸有一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请让我最后啰嗦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一些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去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
这就是麦家的朗读。说实话,就朗读本身而言,麦家的朗读真的不怎么样,和他的写作没法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感动。为什么?因为他其实不是在朗读,他是在倾诉,以自己最真实的人生最真诚的人格,向自己最爱的孩子倾诉,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对话。他打动我们的首先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真情实感。在真面前,咬字不准、逻辑重音、语调激昂,都被我们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朗读者》给我们的启示。这档节目不是叫《朗读》,而是叫《朗读者》。朗读是行为,朗读是技巧,而朗读者是主体,朗读者是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善良真挚的人生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每个做父亲的做儿子的,听他的朗读怎能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再来说课标对于朗读的表述,缺了什么呢?缺的就是人本身。我认为,朗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人而读”。用语文课程的比较专业的话语来表达的话,就是为言语人格而读。朗读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塑造、重构、确证每个孩子自己的言语人格。如果眼中没有人,如果读中看不到人,如果读最终不是为了人,那这只是技巧,只是物理现象,不是生命现象。一旦我们明确朗读教学最终是为了人,那么,朗读教学的目标可能需要重新树立,朗读教学的内容可能需要重新建构。
(1)激活朗读意愿
很多老师在具体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总是为技巧苦恼。其实,老师的首要功夫不是针对朗读语气、朗读节奏、朗读感情的指导。例如:请你把痛苦读出来,请你把快乐读出来,请你把担忧读出来。不对的!在朗读意愿还没有被激活之前,那样的读只是无病呻吟,只是鹦鹉学舌。激活朗读意愿是第一位的,因为那是朗读的动力所在。我们要激发学生为什么想读、为什么要读,就是要唤醒学生,由“要我朗读”转向“我要朗读”,我认为这才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最核心的。激活朗读意愿,这是朗读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或者说第一个目标。
(2)强化朗读体验
没有体验的朗读就是拿腔拿调,没有体验的朗读只是把文字转化为声音,只是个物理现象,最多是个化学现象,但一定不是生命现象。要强化朗读体验,对朗读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流、语言造型,要让我们的孩子有非常真切、非常充分的感知。比如说语言造型,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声临其境》,我很喜欢听,很多语文老师也喜欢听。那些演员在配音的时候,底下的观众看不到他真人的样子的,他们唯一听到的是他们的配音。不同的声音面貌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那样的语言是有造型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老人就是老人,儿童就是儿童。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声音造型,跟一个奸诈的小人的声音造型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让学生有真切充分的感知,而这样的感知需要的首先是倾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朗读从倾听开始。很多时候孩子们读的不好,不是嘴巴的问题,是耳朵的问题,是没有听,是听得不真切、听得不充分,或者说是听了,但没有充分地感受感知到。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将朗读语言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情境,还原成细节。
朗读不只是声音,声音的背后承载很多内容。声音要传递画面,声音要塑造场景,声音要再现情境,声音要提供细节。要让我们的孩子从朗读的声音中体验它所传递出来的生命气息和能量。你的普通话很标准,朗读技巧很高超,如果没有内容,没有内涵,那只是个没有灵魂的声音的空壳。
    (3)习得朗读技巧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谈朗读技巧。我们前面说,要激活朗读意愿,要强化朗读体验,似乎朗读技巧不重要。不是的,朗读技巧当然重要,但是不能没有朗读意愿、朗读体验的前提,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造型是可以通过技巧表现出来的。所以,朗读教学要教朗读技巧,包括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控、语态的表现。但是,要特别强调一点,朗读技巧应该是一种沉浸式习得,朗读技巧的学习,必须基于文本语境,在语言环境中为了感悟、为了体验、为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自然而然地习得朗读技巧。
(4)确证朗读主体
既然朗读教学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人,那么,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确证朗读主体。就像央视的《朗读者》,是要确证朗读者而不是去呈现朗读技巧。麦家作为朗读者,给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他需要倾诉,需要把对儿子的那种想放手又舍不得放手,想求得心安心又不能安的复杂的情感,通过他最真挚的声音传递出来。这份真挚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和观众。当然,首先打动的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孩子。所以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审美的朗读主体——朗读者。朗读基于人,朗读通过人,朗读为了人。因此,朗读教学不是为了教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教人。
明确了朗读教学的最根本的指向,或者说明确了朗读教学的终极关切之后,我就得出了这样一个朗读教学的公式:朗读主体=朗读意愿×朗读体验×朗读技巧。
朗读主体是朗读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朗读意愿、朗读体验、朗读技巧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成为零朗读主体就是零了:朗读意愿是零那朗读主体就是零,朗读体验是零朗读主体归零,同样,朗读技巧是零,朗读主体也是零。
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对课标中所规定的朗读的目的和内容进行重构,变成一个更为完备的体系:第一、二、三学段,分别从朗读意愿、朗读体验、朗读技巧三个维度来设定相对应的目标和内容。
举一个第三学段的例子。
第一个“朗读意愿”是:喜爱朗读,以做一名朗读者而自豪。
与之相对应的“朗读体验”是:感受关键词的情绪色彩;感受成语、格言、警句等典雅精致的风格美;感受白话文、文言文的不同语言风格。
然后才是“朗读技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声气饱满;朗读时能正确区分语句层次,恰当想象文字所体现的情景。
重构以后的朗读目标和内容指向很明确:朗读者。它的三个维度,第一位的是意愿,是内驱力,是言语冲动;然后是朗读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朗读技巧。总之,朗读教学的最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获得言语人格的提升和发展。
二、原理:教朗读有规律吗
朗读教学有规律吗?有的。既然有规律,那就要按规律办事,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利用科学。浙江大学的吴洁敏教授编著的《新编普通话教程》很系统、也是很科学地揭示了朗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暗含着朗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课标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正确能流利吗?不正确不流利能抒发感情吗?正确、流利是为了表达情感。所以朗读的核心、朗读的灵魂是情感。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围绕情感朗读,吴洁敏教授是做了实验研究的,他们为我们揭示了朗读的一般规律、一般原理,这个规律、原理可以概括成这样一个模型,我称之为“情感朗读的生成模型”。这个模型是由五个环节构成的:感悟、想象、求气、创调、反听。这五个环节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它有一个回馈的过程,在回馈当中重新感悟、重新想象、重新求气、重新创调,形成一个螺旋式回环往复、螺旋式地提升。
1.感悟
具体来说,情感朗读的发生,第一步,是要感悟。所谓感悟,就是要准确感悟文本的题旨和语境。题旨是文本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隐匿最深的感情。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歌颂了什么、赞美了什么、鞭挞了什么、抨击了什么?这些都是感情。思想和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而语境是文本一切语言关系的总和,是文本所营造的“物象世界”、“想象世界”和“意义世界”。没有语境,情感就失去了载体;而没有情感的语境是苍白的。所以朗读的出发点首先是感悟。一个文本给了孩子,你教一些技巧给他,让他这样读那样读,那只是鹦鹉学舌。因为他不理解,没有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朗读和理解、朗读和默读其实是没有办法人为割裂的。
2.想象
在感悟之后,要生成三维整合的再造想象。也就是说,要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画面。当然并非任何一个“再造想象”都有利于感情的激活和涌动,只有将“表象”、“题旨”、“语境”三维整合的“再造想象”,才能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动力源泉。你想象的画面跟“题旨”是相吻合的、跟整个“语境”是相吻合的。这三者高度整合在一起,想象出来的画面、场景、情境和细节,才是文本真正要抒发的情感,而通过你的朗读那样的情感就得到了理想的呈现。

实录整理: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岭学校 王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