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蜂王”追蜂30年,他还有个“多啦A梦的口袋”
小小的蜜蜂为何吸引诸多学子争相选课?
漫长科研路上,
他如何俯首甘为孺子牛,
陪伴学生走过困惑期与成长期?
身边人爱称他为“蜂王”,
他却喜欢自称“老蜂农”。
课堂内外、科研世界里
他将育人融入每个细节每个环节。
今天我们就走进
浙江大学第十届“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
我国著名蜂学专家、
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胡福良老师
30年如一日
辛勤耕耘,潜心育人的故事
“蜂王”爱蜂
更喜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
“一个优秀的课堂,或许就是老师在求知者的记忆中洒下点点碎金的过程,未必时刻不忘,但总会有闪光不时浮现”“胡老师的课从头到尾都很幽默,哪怕是线上也能被快乐的情绪感染到,让我体会到求知的快乐。”
同学们口中的正是胡福良开授的《蜜蜂、生态与人类》一课,这是一门面向浙大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胡福良心里明白,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大学老师的第一要义是育人。秉持着这份初心,他不仅为学生打开了神奇蜜蜂王国的大门,更为学生带来求知的快乐。
课堂上,如何传播真知又快乐育人?胡福良坚持在接地气的趣味里融入高大上的干货。这就要求他把学习经验、科研经历、研究成果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为了研究蜜蜂,胡福良曾跟着转地蜂场走南闯北,四处闯荡,风餐露宿,跑遍了世界五大洲。回到课堂,他会将各种经历娓娓道来:地中海边的卡尼鄂拉蜂、南非的海角蜂、莱索托的东非蜂、印尼海岛上的无刺蜂、巴西的“非洲杀人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蜂种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的好奇心被一次又一次满足,探索的激情也被一次又一次点燃。
不少上过这门课的学生都给出极高的评价,也被胡福良的亲切和热情所折服。上课时,胡福良常会忘我地手舞足蹈,有时还会变“戏法”。在蜂产品课上,胡福良的公文包被学生戏称为“哆啦A梦的口袋”,他不断从中摸出瓶瓶罐罐,并一一讲解。说到动情处,胡福良还会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分享、品尝各种产品。在这样打破界限全班互动的轻松氛围中,书本上空洞的描述随着舌尖上的滋味被牢牢记在学生心中。
“老师的课不仅有趣,而且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得到成长”,正如学生所说,胡福良坚持自己批阅每一位同学的作业,并写下启发性的评语。为激发各专业学生的创作热情,他鼓励大家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论文和课外作品创作,因此各类有意思的作品层出不穷。很多同学深受启发,创作出诸多与蜜蜂有关的书画作品、手工艺品等,也有同学创作小说、中英双语诗歌等。胡福良还与《蜜蜂杂志》合作,专门为该课程开辟了《课程论文园地》,选登优秀论文及作品,使同学们有了更加努力探索的动力。
“我希望学生在这里不仅学有所成,更是快乐成长”, 胡福良说,学生快乐了,我也快乐了。
坚持个性化培养
他让学生体会科研的快乐
在科研育人过程中,胡福良一直以学生为中心。在他的课题团队,每位新入学的研究生都会经过一段缓冲期。胡福良不会马上为学生定课题,而是让他们一边上课,一边跟着各个课题小组观摩学习,从而确定自己喜欢的课题。有了方向后,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结合国内外蜂学研究的动态以及行业对科技的需求给出专业建议,进行个性化培养。他说:“我追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过程快乐,结果美好。”
李诗怡是浙大动物科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大三上完《蜂产品学》后,被胡福良幽默的语言和严谨细致的育人态度所感染,毕业设计与研究生均投入“胡门”。“刚入门的时候,我还懵懵懂懂,是胡老师手把手带我做课题”,李诗怡最感兴趣的是经济管理,但对于如何把蜂学与经济管理学相结合无从下手。胡福良不仅不反对这一全新想法,而且鼓励跨学科创新,带着李诗怡从零开始,对浙江省范围内的蜜蜂养殖户展开调研,研究定地与转地两种不同养蜂方式的经济效益差异。
“课题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养殖户全国转地到处跑,平时根本不可能采访到他们,但是让我感动的是,胡老师带着我做到了”,抓住年底黄金时间,胡福良利用蜂农回家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带着李诗怡全省跑,获取大量的一手数据。最终,李诗怡圆满地完成了学位论文,并且找到了心仪的管理工作。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游蒙蒙是胡福良的博士生,进入“胡门”的第一个学期末,她有了研究蜂王浆对神经炎症作用的想法,胡福良知道后,专门开车带她去浙江中医药大学和相关方向老师商讨课题可行性,落实动物实验场地。由于兴趣所在,游蒙蒙特别投入,科研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获得国家奖学金。
王凯已经毕业多年,在校期间发表一作SCI论文5篇,共同一作1篇,中文论文10篇,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在他眼里这都离不开胡福良对他的指导,“在了解我打算利用细胞培养手段去探究蜂胶抗炎作用机制后,胡老师鼓励我向外拓展资源,于是我自行联系前往生命科学研究院,学习细胞培养技术,最终在我们蜂学实验室建立起了细胞培养平台,用于后续研究。”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王凯毕业后在科研岗位得心应手,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年轻一代的佼佼者,荣获“香山人才”称号。
胡福良说,对于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行胜于言,科研之外,胡福良为学生考虑的更多。“做好学术,需要开拓视野,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为此他争取到企业资助,设立“葆春”奖学金,助力学生出国交流。胡福良和学生的QQ群名就叫“蜂群”,他们就像蜂群那样团结和谐,亲如一家,即便是毕业后学生们仍将“胡门”当做娘家。结婚生子、工作上的成败得失都会第一时间向胡老师报告,应验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格言。
从教三十多年来,胡福良先后培养出包括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在他的带领下,浙大蜂学学科独树一帜,走在了全国前列。
而他仍旧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育人。
文字记者:杨萝萝 | 浙大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宋辰阳
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孟舒涵
责任编辑:李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