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汪晖:世纪的诞生——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

10月8日,“人文大讲堂”第二讲开讲。知名学者、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在昌平校区理论楼101,作了题为“世纪的诞生——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的讲座。

讲座现场

汪晖以讲座主题“20世纪中国”与中央戏剧学院的关联开场,援引欧阳予倩先生的名言“戏剧家应当站在时代思想的前面”,强调戏剧与20世纪思想和文化运动水乳交融的关系,并指出第一本以“20世纪”命名的杂志就是戏剧杂志,即陈去病、汪笑侬等人1904年10月在上海创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汪晖教授开展讲座

汪晖认为,要理解20世纪的中国,首先要阐释时间问题。在他看来,世纪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分期方法,而是一种通过对独特时势的把握,以重新确定历史行动方向的主体行为,即一种时势意识。“短20世纪”正是历史行动者对于当下时势的把握,对于行动根据的判断。至于“短20世纪”的开端,不是旧的欧亚地缘争夺,而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之后亚洲地区的新格局造成的革命形势;不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这些战争所触发的以伊朗宪政革命、土耳其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为标志的“亚洲的觉醒”。

之后,汪晖又解读了空间问题。他提出,20世纪的革命与反革命是发生在空间革命的条件之下的。中国革命试图将源自海洋的殖民统治与植根历史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秩序打碎、重构,并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调整,是对空间革命的回应,也是空间革命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最为激烈的形式之一。所以,20世纪的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也可以理解为对抗海洋资本主义的陆地革命。

汪晖特别强调,在政治形式上,“短20世纪”塑造或形成的主权和政治议程与王朝政治截然不同,对19世纪欧洲概念和命题的翻译和挪用既是重复,也是政治性的置换。而对“语词置换”的阅读,对话语政治的把握,在理解20世纪时尤为关键。

傅谨教授作总结发言

“人文大讲堂”主持人、学院讲座教授傅谨为讲座作了总结发言。他提出,汪晖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对当代世界体系有着准确的把握,对20世纪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有着透彻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汪晖的讲座极大地丰富了我院师生对世界的认知,加深了大家对世界深刻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最后,汪晖与我院师生就世纪的界定、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反现代的现代性、文学与政治在中国的关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供稿:人文学部

图片:党委/院长办公室

责编:陈予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