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一个从庄家汉到九五之尊的开国皇帝,他既可以说是“中兴之主”又可以说是“开国之君”,他推翻新莽,削平群雄,一统天下,大兴儒学、推崇气节,整顿吏治,兴农重教,柔道治国,从而为“明章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也称他为是“历史上最有学问(历史上只有刘秀一位皇帝上过太学),最会用人(跟随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最后都到封赏和厚待),最会打仗(身为偏将军的刘秀率领两万人,于昆阳大败王莽四十万军队)的皇帝。刘秀那种匪夷所思、好的爆棚的运气,就连现代人都戏谑地认为他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并称其为“位面之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完美皇帝,反而在大部分历史书中却只言片语般的略过,确实令人疑惑。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人们怎么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当人们提及历史上的皇帝,首先想到的估计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但对这位神武不可测、允冠百王的东汉开国皇帝却知之甚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刘秀所建立的东汉本质上是一个全新的王朝,但他却打着汉朝的旗号,昭告天下,以至人们都认为是前朝的延续。刘秀的身份正统性很低,和前朝西汉的皇帝们亲戚关系实际八竿子也打不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早已和汉室王朝出了五服关系,尤其到了刘秀这代,只能在家种田为生,早已沦落成为一个普通的庄稼汉。
为了能称帝,刘秀不惜借助西汉的旗号,使其丧失了一个建立“新王朝”的机会,致使人们认为西汉与东汉是一脉相承,它们共属于“秦汉大一统帝国”的时代。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只记得汉朝开国皇帝、白手起家的刘邦,而对刘秀也只报以“中兴之主”。
二百年后,同是汉景帝后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深谙其意,也想走刘秀这条老路,可惜结果却相差甚多。
其次,刘秀身上没有让后人印象深刻的特色东西,一生兢兢业业、按部就班。
历史上的皇帝各有特色,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贪杯、明祖嗜杀,但刘秀性格保守谨慎,不爱折腾,小事厚道,大事精明。当时,刚经过王莽新政的折腾,朝野上下对刘秀的期望仅仅是恢复汉室,延续西汉的制度,而刘秀称帝后沿用了西汉的制度,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经济结构已经相当稳固,运行状态也不错,刘秀只需按部就班的执行便可以了,虽说他是开国之君,实际干的却是守成之事。加之刘秀尊孔崇儒,厌武事,不言军旅,不愿群兵黩武、拓土开疆,等完成统一后,刘秀就再也没做其他大事。例如:匈奴连年灾荒时,刘秀拒绝出兵征讨,甚至河套地区也落入了匈奴之手,面对同样的机会,唐太宗却抓住了机会,出兵灭掉了突厥。
再者,东汉建立后,少有重大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
对外,既少有侵略他国、开疆拓土,又罕见外地入侵、割地纳贡,国内又没有权臣乱政篡位,藩王谋反叛乱,民众揭竿造反,面对这样一个“太平盛世”,自是很难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发生,更鲜有英雄和伟人式的人物出现。这样一个守成的王朝,加之东汉又没有创举性的改革,致使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刘秀对后世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也就很少被提及。最后,鲜有关于刘秀的小说、影视作品。上面说过,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小说和影视的重点虽说是靠矛盾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却不能更改历史。
首先,刘秀作为一个皇帝中的好先生,既没有香艳野史,也没有宫廷惨案,又没有秽乱后宫,养过男宠这些标新立异之事,这也使得刘秀本人缺乏故事性,不太好八卦,过度演绎,唯一的“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也和当代人的爱情观接近,这也造成了刘秀的传奇性不高,不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再者,没有类似于《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将相关事件艺术化,把那段历史写成小说或搬上影视,这也使得民间无法接触到刘秀的传奇经历和著名事迹,这实际是刘秀被很少提及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刘秀是一位在位时间长,功业罕有其比的开国皇帝,希望有那么一天,某位天才能将光武皇帝的这段历史演绎得精彩绝伦,让刘秀也挤进网红历史人物中去,不要像现在一提到刘秀就想到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