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真的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以胖为美”吗?唐朝的胖是什么程度才会称得上是美呢?唐朝的杨贵妃是那样的体态丰盈,被称得上四大美女之一,还深得皇帝的万千宠爱,这样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唐朝的男人都喜欢胖胖的女子,那种瘦瘦的,像汉朝的赵飞燕那样的皮包骨的女子好像不受待见。
其实不然,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不是对女子的身材有严格要求的,唐朝也是以“瘦”为美的,除了杨贵妃所处的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们吃的好了,女子也就胖了起来,他们对待女子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就算是“以胖为美”,唐朝也不是那种胖的很多、越胖越好的审美标准。杨贵妃的“胖”是微胖,体态丰盈,圆润的美,而且贵妃能歌善舞,一舞一姿都能展现曲线的美。所以,如果你认为唐朝一直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那就是一叶障目了。唐朝的审美史只能说,胖过,才是准确的描述。
为什么说“胖过”呢?是因为唐朝的审美史经历了大致“以瘦为美”——“以胖为美”——“以瘦为美”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审美标准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不同时期唐人审美观念的特点
初唐时期的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骨感审美。在描绘唐朝初期的《步辇图》中,九个身形纤细的宫女簇拥着李世民行走,有举扇子的、打着伞盖的、还有抬辇子的......她们的腰走路的时候犹如柳条扭来扭去,身姿就像细柳拂风一样飘飘荡荡。
像这样的女子,几个人抬着一个李世民想想都吃力,她们自己都不一定吃的饱饭呢,还要抬车子。有记载说唐朝初期的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吃饭很少,纤瘦的连一只鸡都拎不起来。所以唐诗里多是“细腰”、“窈窕”的词语出现,可见,像《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那样纤瘦的女子在初唐普遍可见。
中唐时期的圆润、壮硕审美。唐朝的王室血统是混有胡人鲜卑族的汉族人,朱熹就曾到:“唐源流出于夷狄”,认为统治集团自身带有胡人的生活习性,胡化程度也很大。 因此,胡风的生活习惯便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进而通过政治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习性。女性也开始参加各种高运动量的娱乐活动,像骑马、射箭极其考验体质,所以女性比较倾向那种健硕的体型,这在当时的大众眼里是一种健康的美。但是这里的“壮硕”绝不是肥胖,而是那种紧致的肌肉线条的曲线美。因此,在经济得到发展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下,中唐时期的女性体态相比初唐更加圆润了很多。
盛唐时期给人错觉的富态审美。如果说唐朝“以胖为美”,那么只有这个时期是比较符合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堂堂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但是杨玉环也并不是那种胖子,而是一种雍容华贵的富态美,唐玄宗还调侃过她:“你就比她(赵飞燕)经得住风吹。”由此可见,唐朝的“以胖为美”并不是肉感十足的审美观念,不然,怎么连贵妃这种微胖的体态都遭到戏谑了呢?只是由于当时道教的盛行,特别是道家房中术观念的盛行让很多人认为体型丰满的女子生育能力较好,所以虚胖的女子在盛唐就比较常见了。
晚唐时期回归食不果腹的骨感美。安史之乱以后,经历了战乱的摧残和逃难的奔波,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整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担惊受怕的,不像盛唐时期经济的一派繁荣之景象,人们有闲暇的时间吃喝玩乐,所以唐人又回到纤瘦审美的时期了。再加上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人们接触到的南方民族的风俗习惯改变了自带的北方习俗的胡风习俗,这种以劲瘦为美的南方审美观念,让更多人崇尚起来,并逐渐成为了时尚主流。
二、从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的历史原因探究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影响人们审美标准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初唐到盛唐这段时期,唐朝政局大致稳定,经济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丰富多样,大街小巷的商品琳琅满目,可以供选择的食物多种多样,人们有时间和精力享受美食和生活,这种充裕富足的条件让人们改变对女性体态的审美观念,认为那种雍容富态的体型更加健康,更加符合经济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表现。反之,经济衰微、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就会导致民生凋敝、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安史之乱以后便出现了纤瘦的审美观念,而那种象征着盛唐富足的雍容富态体态则显得不合时宜了。
南北方民族不同民风、民俗主流位置交替的影响。唐朝的统治集团带有北方鲜卑族的血统,因此在初唐时期,以北方“胡风”为主的生活习惯和“壮硕”的审美理念占据着大唐王朝的主流位置,从一开始的纤瘦到矫健的壮硕美,女子都不是很胖,反而看起来更加有精神、有力量,这种健美的体态在当时很受欢迎和赞赏。到了晚唐时期,“尊王攘夷”思想占据人们文化思想,唐朝人开始痛恨与胡人有关的一切。再加上经济政治中心移到南方,文化上受到了南方民风的影响,以“瘦”为美的南方民俗占据主流位置,那些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文人雅士就偏爱瘦美的女子。白居易有这样的描写:“杨柳小细腰”、还有《观拓枝舞二首》中描写的:“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比红儿诗》中也有记载南方的审美特点:“舞风歌月胜纤腰......吴都风俗尚纤腰。”所以晚唐的时候又回归到初唐的纤瘦审美状态。
宗教盛行下的丰腴体态、多生贵子的观念左右着对女性审美的倾向。唐朝盛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中注重对女性丰满雍容的富态的刻画、道教中产生对女子生育能力的崇拜,而且认为丰腴的女子生育能力强、多生健壮的孩子,对后代的延续非常重要。所以这样的宗教文化造就了盛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因为有个体态丰满的妻子象征着富足的生活和健康的后代,这样才是美的表现。
体育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壮硕”之美替代“纤瘦”之美。唐朝的开明政治和开放的文化,使得很多外来民族的娱乐休闲活动传入进来,女性也走出闺房,骑马、射箭或者郊游,这些体能消耗量很大的运动非常考验女性的身体素质,所以她们从注重杨柳细腰的纤瘦体态转变为追求健美的身姿、壮硕的体态。比如太平公主和武则天,额头大,下巴圆润,却是宫廷美女的典范。男性很看好这类女子,认为高壮的女子更有利于传接后代。
三、从审美观念的转变探讨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
女子服饰的男性化,女着男装成为潮流。唐朝追求的女子“壮硕”之美,让很多女子走出闺房,参与很多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需要简便的服饰,像日常穿的长裙特别不方便活动,于是很多女性开始穿起了男装,以适应娱乐活动的需要。她们穿起了大圆领,束起了发髻,宽大的半袖也着在内臂,丢掉了长裙,穿起了男性的裤子和皮靴,成为唐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女性所受关注变多,女子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唐朝深受道教的影响,女子更注重富态的美,因为世人一致认为雍容的体态生育能力强,所以道教非常尊崇女性,认为女性对后代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社会对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体现对女子的社会关注增强,让女子走出闺房,获得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包括为后来的参与政治活动也提供了契机。
刺激带有“细柳腰”、“窈窕”、“纤瘦”词语的诗赋出现,唐诗更加繁荣、精彩纷呈。白居易的“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和“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将女子走路的婀娜步态生动描绘出来。唐朝武平的”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 的描写更为直接,和杜甫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是纤瘦的妖娆还是富态的雍容华贵,那种曼妙的身姿都跃然纸上。
可见,唐朝的审美观念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李白对杨贵妃的描写,既是衣着华丽的描写,又是体态丰盈的描述。事实上,这是唐朝很多世人心中美女的描写,丰肥浓丽,额宽、脸圆、体胖,却最招人喜欢,因为这既是富裕的象征,又是生育能力强的表现。这是唐人追求的“富态美”;从出土的女着男装的骑马雕像中可以看出唐朝追求的另一种“壮硕美”;纤瘦的身姿犹如弱柳扶风,这又是一种美——“纤瘦美”。多样化的审美观让唐朝产生了众多色彩斑斓的服饰,造就了精彩纷呈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