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陈寔在太丘的故事
陈寔在太丘的故事
陈寔,字仲弓,以陈太丘之名传颂古今中外,是东汉颍川郡许(今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陈寔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他自幼聪颖好学,稍长做都亭佐,都亭即古代城郭附近的亭舍,也就是做辅佐都亭的小吏。县令邓邵发现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于是就推荐他到太学学习。学习期满,先后出任颍川太守督邮、西门亭长,又转任该郡功曹(负责总务的官员),后补任为闻喜县(在今山西省)县长,旬月(时间很短)因母丧离职,旋复任太丘长,即到今天我们永城西北的太丘任县长。太丘,春秋时名犬丘,西汉时以此为治所建敬丘侯国。东汉明帝时改敬丘为太丘,桓帝时陈寔任太丘长。《后汉书·陈寔传》记载:在任期间,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入户归附者甚众。南朝刘义庆主编的记述汉末魏晋时期名人轶事的《世说新语》、明清《永地县志》和太丘当地都记载或流传着陈寔在太丘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劝农耕织 廉洁奉公
陈寔赴太丘上任,居家坐牛车而来,随车带有弹棉花弓、纺车等日常生活用具。后老牛产了小牛,他认为小牛是吃太丘当地的草料长大,坚持将小牛上交官库。相传他还让夫人坐上牛车带上花弓、纺车,劝农耕织勤劳持家。至今太丘还传颂着这样一首民歌:
汉吏盛传陈寔公,牛车共挽带花弓。牛生一犊仍归库,雅化德风千古称。
诚信为本 严守法度
《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而行),期日中(相约中午)。过日中,太丘舍去(离开不等),去后乃至。元方(陈寔的大儿子,名纪)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离开)。’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不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道歉),元方入门不顾”。
此故事是说,陈寔和朋友相约一天中午同去办事,时逾中午朋友不来,陈寔毅然不等而去。朋友过午而至,质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家父为何不等?元方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你不守信用理应如此”。后人作律诗《陈太丘与友期》赞曰:
千金一诺重如山,万物初开诚为源。事者有期须事事,言之无信莫言言。日中人去休目真目,时过我来应愧颜。君看陈公化盗处,长留圭臬在人间。
“圭臬(guinie)”即圭表,此喻准则、法度。东汉时,陈寔被美誉为“循良吏”,“循良吏”即指遵守法度有政绩,人民赞扬的官吏。
执法如山 主次分明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寔这样一件事。说的是:陈寔做太丘县长时,有强盗杀死了一个财主,他带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听报有一个女人生下婴儿抛弃不养,他立即回头处理弃婴一案。主簿指责他:“盗贼杀人的案件重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太丘说“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陈寔急救平民婴儿的行动成为千古佳话。
梁上君子 源于太丘
“梁上君子”的故事自东汉以来人们乐于称道且远播海内外,这一知名的典故源于陈寔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它究竟发生在何地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典故就源自陈寔在太丘任上;一说发生在陈寔的故里。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来看一下《后汉书·陈寔传》中的叙述:“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实阴见(暗地看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跪拜于地请求治罪)。实徐譬(教导)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已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hui,赠送)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此故事说的是有一小偷夜入陈寔家中躲房梁上准备行窃,陈寔入房暗暗地看见了,于是他招呼子孙严肃地教训道:“做人不可不自勉励,不善的人未必生成就是坏人,后来养成了恶习,梁上君子就是这类人啊!”小偷大惊,立即跳下来叩头认罪,陈寔又训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坏人,或者是家庭贫困造成的吧。”接着就让家人送给他两匹绢布,从此全县再无盗窃。
我们从陈寔在太丘上任赶牛车劝农耕织来看他是带着家属来太丘任职的,他招子孙训诫是属实的;二则陈寔辞职返里不久即党祸缠身,他为众人开罪自投监狱坐牢达20年之久不可能遇盗;三则他训导“梁上君子”之后,再无盗贼。陈寔回故乡,无论入狱前后皆为平民百姓,如有此举也不会影响全县无复盗窃。所以陈寔只有身为太丘长才可能有此义举,对全县也才能有如此大的影响。最后,清末邑人吕永辉《太丘八景》之一《陈庙霜松》诗中有“化盗仁风被万方”之句则认定感化小偷在太丘。故我认为“梁上君子”非我们太丘莫属。
仁德安民 远近称颂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元方年十五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做了什么好事)?’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姿(任凭)其所安,久而益敬。”大意是,袁公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你父亲在太丘县做了哪些好事,受到远近人的赞扬?”元方告诉他:“老父在太丘对强悍霸道的人用德使他们归顺,对弱小无助的人用仁爱去安抚,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越长越受尊敬。”由此可见陈寔在太丘确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民辞官 义愤返里
陈寔任太丘长时间不长,有的说仅一年,实际可能长些。否则他的善事美德不可能传颂全国,以致“陈太丘”之名流传万古千秋。根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县志·名宦志》记载:东汉恒帝时陈寔任太丘长。查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年至167年在位20年,陈寔任太丘县长多长时间记载不祥。是时现在永城境内的太丘、赞阝县、临睢县隶属沛国。因沛相来太丘收赋税搜刮民财违法,陈寔“乃解印绶(官员带在身上的带子)去”愤然辞官返里。
千秋万代 赞美陈寔
陈寔因抵制顶头上司辞官回到故里后,太丘县在三国时并入赞阝县,改属谯郡。元代赞阝县废并入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建置的永城县。正因为永城辖东汉时的太丘县,东汉名士陈寔曾任太丘长所以永城被称为古太丘。后人为纪念陈寔,在太丘村东建陈太丘祠祭祀他。明代永城训导陈聪在《太丘清气》一诗中赞美陈寔道:“犹喜仲弓遗范在,熙熙百里播淳风。”清代永城八景称太丘八景,其中《陈庙霜松》赞陈寔道:
霜压苍松冷韵长,荒祠异代祀循良。聚星盛事传千古,化盗仁风被万方。尝听黎民歌惠泽,时来野老颂甘棠。乡人共畏陈君短,党禁书成亦不妨。
东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陈寔84岁病终家中。临终遗嘱:俭丧事,薄棺木,穿原衣……闻者莫不失声痛哭。及葬,海内奔丧者三万余人,披麻戴孝者以百数。身后谥号“文范先生”。为弘扬东汉陈寔在太丘的美德,近年太丘镇人民政府在太丘中心大街敬立了高大的陈寔塑像,还规划在原址重建陈太丘祠,再现“陈庙霜松”的景观。(侯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