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素质应该从小、从生活中养成

育邻梦

网友提问:有哪些素质培训课程适合小学阶段教学?

回复: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素质应该从小、从生活中养成。童年综合素质培育需要漫长的综合性成长引导,而不是被制成块儿的“方糖”。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每孩子人格特质生成的关键时期。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按照自主意愿适应生活,比如挑选自己喜爱的玩具、选择自己熟知的同伴、试着自己独立用餐+处理排泄物、试着到距父母稍远的地方独自活动等等;七岁的孩子大脑神经系统已基本接近成人,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已经达到成年人、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们缺乏可供参考的社会生活经验。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明-无名氏《白兔记 牧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凌晨3-5时)。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译文:一整年的计划要在春天便做好,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一天的计划在于清晨的决定。春天假如不耕耘,秋天便没有收成的希望;清晨若不早起,这一整天便办不了事;年少的时候若不勤劳,老了便无所成。

童年生活习俗与个人生活终身相伴

农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根本,是辅助人类走出原始丛林的坚实后盾。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春天不播种&秋天就无粮食可收获、不照顾好庄稼幼苗&秋收就不可能颗粒饱满。同样,童年期的孩子各方面的适应能力都特别强,适合培育多样性的综合素质,比如只要语言环境允许,孩子学习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不存在障碍;只要生活环境允许,孩子能完成各种成年人能够完成的高难度体育运动项目,几乎所有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练习都是从小开始的,体操、跳水、滑冰等项目更是15岁左右就该达到巅峰了;只要文娱环境允许,孩子学习任何一项文艺技能都比成年人更快。

植物幼苗生长速度快、枝条最柔软,最适合塑型。同样,孩子如同不带仍何色泽的绸缎,教育就是“锦上添花”、越早越好,教育越早孩子受外部环境影响越小、教育越早对孩子的人生性格养成影响越深远。因此,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孩子人生性格影响最大的不是社会、不是学校,而是TM的原生家庭。因为,“锦上添花”不能一针速成、孩子人生中的任何素质都不可能一朝养成。

孩子的躯体更柔软+生命活力更强,舞蹈、体操、武术样样都可练;孩子的思维局限更少,逻辑推理可练;孩子的音域适应范围更广,歌唱、琴艺等练习难度不大......但是,孩子的身心发育是一个整体,需要齐头并进才好。肢体管运动、大脑管智慧,每个人的成长发育都可被封为体能与智能两大部分,体能负责完成各项智能指令、智能同时又根据体能运动反馈完善调整指令,简单地说就是个人智力源于生活实践并且指导生活行为实践。

《珊瑚岛》:“万丈高楼平地起,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在海底上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孩子才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大的驽马群体,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强健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大脑穿上智慧的外套。其实,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素质应该从小、从生活中养成。因为:

1、勤阅读获得智慧养料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因为,书籍是人类真正的智慧中枢、是人类社会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阅读是个人与人类社会文明产生情感联系的基础,是个人内心接受人类社会文明阳光照耀的窗户。因为,眼睛是个人心灵的窗户,60%以上的人类社会文明通过被阅读进驻到个人心灵深处,进而成为影响个人行为抉择的行动指南。

2、勤思考+勤实践创造新生活

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社群性哺乳动物,比如人类由山火温暖,想到借助火来驱赶寒冷、由动物害怕火,想到借助火来驱赶猛兽、由火烧过的食物更香,想到借助火来烹调食物......因为会想象,人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汇集、创造出了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同样,想象能力依然主导着人类成长进步的的方向,比如厨师看见面粉便能想象到蛋糕、面包、馒头、面条,农民看见土地便能想象到谷物、蔬菜、水果,工人看见铁矿石便能想象到钢材、机械工具、铁钉等等。

砂石+水泥+钢筋+门窗=人类住房、驱动器+钢铁盒子+沙发座椅+四轮=汽车、知诗书+懂音律+晓礼仪+识科学+能创新=人才......人是人类社会消费财富的初始缔造者和最终使用者。人类之所以拥有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具备实践创造能力,懂得通过打磨石块使其能力方便自己使用、懂得用将棍子和藤条结合形成弓箭、懂得使用高温将矿物的杂质去除、懂得借助相对稳定的工具【货币】促进消费物资交换。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带领孩子来到人类世界的人叫父母、父母的父母教祖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叫叔叔&阿姨、什么时节应该播种&什么时节应该收割、应该如何圈养动物+烹调食物+与同伴分工协作......人类社会文明都一一作了规定。但是,如果只知道相关文字、而没有具体生活实践,那么一个人无论TM学了多少书本知识,TA依然不知道到如何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阅读是抵达人类智慧领地最好的“交通工具”

阅读是个人获得知识营养【食物】原料最快的方法,思考等于将食物原料加工成菜品,实践才是真正将知识营养吃下去、消化吸收成为辅助自己成长的养料。找寻食物原料—>做菜—>食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找寻到的食物原料越多,做成美味可口菜品的可能性越高;做成的菜品越美味可口,吃起来就越有胃口、最终吸收到的养料就越多、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就越大;个体生命长得越强壮,找寻食物原料的能力就越强......因此,一个勤学上进的好习惯就能笃定孩子的成长节奏、成长路径和最终成长高度。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个人成才=1%的天赋+99%的汗水,1%的天赋是酵母【天赋=种子=人体本能=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转换能力】、99%的汗水添加的食物【汗水=土壤=接受后天培育=社会教育物资投入+社会教育师资投入+孩子在被监督引导环境下“刻意练习”】。那么,人类个体自带的天赋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成长效益呢?就是从小、从生活中养成。所以,童年综合素质培育需要漫长的综合性成长引导,而不是被制成块儿的“方糖”。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